骨科泰斗尤元璋:病人无贵贱之分
从医46载,他始终把病人当亲人,不断创新填补骨科界空白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评选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候选者都是特区建设的佼佼者,他们当中,有一位年过七旬仍活跃在临床一线的外科医生,为了救治病人经常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从医46载,他对技术精益求精,填补了全省骨科界的多项空白。他,就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尤元璋。
一视同仁 尽心医治每位病人
尤元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首席主任医师,著名骨科专家。提起尤主任,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是真正为病人着想,无论商贾权贵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一视同仁,尽心医治。”
几年前,同安的一位年轻小伙大腿上长了个20多斤的恶性肿瘤,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如不及时手术随时有生命危险,但因家里穷,没钱动手术。尤元璋得知后,及时向医院报告情况,申请减免了病人的部分费用,并争取到社会各界的捐款。随后,他亲自主刀,为病人截肢后安上假肢,挽回了他的生命。小伙子康复后,特地回医院和尤元璋等几位医生合影留念。后来尤元璋还组织科里的医生和护士去探望他,回访病情的同时,还对他的生活给予帮助。
“作为医生,对一两个病人好容易,但像尤主任这样,长年累月对每一个病人都好,实在不易。”同事们这样评价尤元璋,“他常说‘病人没有贵贱之分’,替每位病人解除痛苦,就是医生的天职。”
不断创新 创下骨科界众多首例
至今,尤元璋站手术台的功夫,一般年轻医生都比不上。最长的一次,是在手术室待了三天两夜近60个小时才出来,连续做了9台手术。当被问及精力充沛的秘诀,尤元璋只是淡淡地说,“一上手术台,就要全身心投入,没有精力考虑其他。”
从事骨科临床工作46年,尤元璋已记不清,他创下了多少个厦门市乃至全省骨科界的“首例”。从上世纪70年代的断臂再植手术、80年代的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恶性骨肿瘤、90年代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到2006年全省首例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别人不敢涉及或不愿承担风险的手术,只要对患者有利,他都会义无反顾迎难而上。
2006年,一位30多岁的患者颈部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神经,如果不做手术,病情加重可能瘫痪。传统的椎间盘突出手术需切除病变的椎间盘,从髂骨取一小块骨头代替,再用钢板固定。由于替代的骨头没有椎间盘的弹性和灵活度,融合后固定了上下颈椎,往往导致邻近的椎间盘发生病变。考虑到患者还年轻,尤元璋决定为他植入可活动的人工椎间盘。经过充分准备,福建省首例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顺利开展。纽扣大小的人工颈椎间盘精准地植入患者颈椎,术后第二天患者就下地行走了。
培养团队 提升厦门整体水平
从事骨科临床40余年,尤元璋获得多项荣誉,厦门市科技进步奖、福建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医师奖……荣誉见证着他的专业成就,见证着他推动厦门特区骨科医学发展的贡献。
在他的带领下,第一医院骨科团队不断细化,逐渐分为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小儿骨科等6个专业组;在他的带领下,骨科不断挑战高精尖技术,多项专科技术达到福建省先进水平;在他的指导和支持下,全省首家运动医学门诊在厦设立,在省内率先开展全国最新技术双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急诊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等难度较高的手术。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尤元璋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尊重和信赖,也为他赢得了一系列学术任职。多年来,他历任多家国家级骨科专业杂志编委,并担任了国家级、省级骨科学术组织的专家委员。2003年至2011年上半年,尤元璋一直任中华医学会厦门骨科分会主任委员。8年来,他兢兢业业,尽其所能帮助各兄弟医院的骨科建设,提高了厦门骨科的整体临床水平,奠定了厦门骨科界在省内的学术地位。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高树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