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偏乡的台湾医生:因为还有病人在等着自己
台湾“卫生署”举办的首届“原住民及离岛养成公费生偏乡服务奉献奖”颁奖大会选在深秋进行。大会表扬了在台湾少数民族地区及偏远地区工作的医护工作者,全台共有29人获奖,其中20人在上述地区工作超过30年。台湾自1968年开始,定向培养原住民及离岛地区医护人员(即养成公费生),学成后回原乡至少工作10年。截至2011年,已培养778名医护人员,其中七成人10年服务期满后,仍继续留在原乡服务。
杨绥生:从医生到县长
杨绥生是被表彰的20名服务超过30年的医护人员中的一位。
今年57岁的杨绥生自小家境贫寒,由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被保送大学。在挑选志愿时,他选择了学医,因为他母亲曾对他说:“医生救人,学医好。”于是,杨绥生成了马祖地区第一个学医之人。经过7年苦读,80年代初,杨绥生学成返回马祖南竿乡服务。
“偏远地区医疗条件特别差,这是大城市所无法想象的。”杨绥生回忆说,“当时我所工作的卫生院环境十分艰苦。病房除了几张破床,几乎没有任何设备,晚上一开灯,蚊虫满天飞,边手术边赶苍蝇成为见怪不怪的常事。”当年,马祖人只信任当地的驻军医生,小病才去卫生院。杨绥生以“感同身受”的心去治病,把每个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有老人病逝了,他会为老人换寿衣,以晚辈的身份送葬。
1986年4月,已经是卫生院院长的杨绥生,从台北坐飞机回马祖,飞机在离海岸1000米左右坠海。他从飞机中爬出来,在机身上抢救伤员,为呛水的乘客进行人工呼吸。在那次事故中,飞机上的19人中有6人遇难,这也成为杨绥生从医30年最难忘、最危险的一次经历。
从医10年后,杨绥生首次获得台湾“卫生署”嘉奖,对此他很欣慰。那时,马祖地区各个岛屿上的人几乎都已认识他,这也为他从政打下基础。
2008年底,杨绥生参加了县长选举,并成功当选。他认为县长的工作也是医疗工作的延伸。他说:“经过多年努力,如今马祖已有医护人员近30人,为当地万名居民服务。”
如今,杨绥生的母亲和姐弟都已迁到台湾岛内居住,但杨绥生依然与妻子儿女留在岛上。他说:“一直以来,对马祖有一份难以割舍的爱,是在艰苦环境中仍执著留下的原因。”
巴德雄:身患癌症心系乡民
站在记者面前的是58岁台东县太麻里乡卫生所唯一的医师巴德雄,个子不高,十分清瘦,也是今年医疗奉献奖得主。
作为台湾原住民鲁凯人的他,2岁时随父母从屏东迁居到台东太麻里,他说:“我之所以能成为医生,是因为家人的病逝成就了我。”其父亲和妹妹都因肺结核病去世,让他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医生。小时候他家是有名的贫困户,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教会去住,他努力考上高雄医学院医学系公费生。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服务过这里的许多乡镇,这些乡镇都是台湾最偏远的地方,他在这里一干就是30年,已经和乡民融为一体。太麻里乡卫生所前,一名蒋姓女子等着看牙,她说:“从小就是巴医生给我们看病,牙痛很久了,牙医说要拔,我想先听听巴医生的说法。”
“当医师不是只有看病这回事。”巴德雄说,家乡老年、小孩人口多,都急需医疗、关怀与陪伴,他不只为他们看病,还提供心灵抚慰与寄托。乡民的病他看好了一个又一个,没想到自己却在去年8月发现患上鼻咽癌。“身为医生,也无法预料自己会患上癌症。”乡里人说,他就是因为病人太多,没有时间给自己体检,才会弄成这样。
发现癌症后,他不得不暂时离开卫生所,去花莲慈济医院治疗。经过10个月的治疗,今年5月,他又急着回到太麻里,他说,我已经好了,想念家乡,想这里的病患。于是他又开始了没日没夜地为病患服务……
“拿到医疗奉献奖要背负更多的责任。”巴德雄对记者说,他至今无悔自己的付出,每每听到病患或老人家开心而真诚地与他打招呼,内心便有一种满足感,脸上总会露出微笑。
陈友邦:没来领奖因为有病人等
在澎湖行医超过30年的陈友邦医生也获了奖,但是颁奖大会那天他没有到场,据现场工作人员说,陈医生因为有病人而无法赶来领奖。还有一位台东县卫生局局长陈照隆医生,也没有来开会,这位把青春无私奉献给台东绿岛的医生说,他对获奖、领奖没有兴趣和时间,因为还有病人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