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技术+先进设备 谱写微创手术新篇章
厦门脑科中心微创技术及理念达国内先进水平
▲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在讨论疑难病例。
【核心提示】
患者怕手术,尤其怕开脑袋动神经的手术。不仅因为脑瓜被剖开的场面实在人,还因为颅脑神经密布,掌管着人的语言、运动、呼吸等生命功能,稍有不慎就可能留下严重后遗症。近年来,厦门脑科中心积极引进最新的微创技术,让患者免受大刀阔斧开颅之苦,同时在厦门率先开展术中神经监测技术,手术操作更精准,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不必要的损伤,造福了众多患者,谱写了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新篇章。
耳朵里“蚊子叫”,听神经瘤作祟
张女士平素工作忙,睡眠欠佳。3年多前,张女士开始出现左侧耳朵鸣响,就像“蚊子叫”。在诊所,没发现什么问题,本想到医院好好查一下,但是总有事情耽搁了。时间久了,除了左耳听力稍下降外,也没其他不适,张女士自我安慰:可能是太忙了,晚上又没睡好,身体比较虚才会这样,应该没什么大不了。
就这么拖了1年多,张女士渐渐觉得左耳里的“蚊子”不怎么叫唤了,但是别人在她左边说话,她听不太清楚。3个月前,张女士感觉轻微头痛,自己服用止痛药后头痛好多了。可过了1个月,再头痛时用药就没效了。此后,张女士睡眠越来越差,一工作就头痛,整天心烦意乱。这回她急了,到当地医院看病,用药后仍不见好转,于是赶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王占祥主任建议她做头颅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一出来,张女士惊呆了——她的脑子里长了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肿瘤。医生分析,当初她耳朵里“蚊子叫”的时候就是肿瘤生长的早期了。
王占祥主任告诉她,颅内长的是听神经瘤,这是颅内的一种常见肿瘤,属良性肿瘤,一般生长周期较长,早期表现最常见的是病侧耳鸣,听力下降,继而病侧耳聋,随着肿瘤的缓慢增大,颅内压力逐渐升高,患者会头痛、头晕,如未及时治疗,肿瘤将会压迫小脑,出现行走不稳,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下降,甚至饮水呛咳、颜面疼痛等,如肿瘤严重压迫脑干,不但会影响生命,还会给手术带来极大的困难,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根本。
大病小治,微创技术显神通
张女士的听神经瘤处于脑干生命中枢旁,周围颅神经密布,重要血管交错,手术中极易伤及重要神经及重要部位脑组织,风险极高。王占祥主任和刘希尧副主任以目前国内最先进最前沿的微创技术为张女士手术,在显微镜下,放大8倍的视野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手术切口小,仅一直线状,拆线后不仔细看难以发现头发内的手术疤痕。
术中医生为张女士进行神经功能全程监测,该项技术亦属目前国内先进、厦门领先的技术。它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神经功能,使肿瘤周围的神经不但得到结构的完整保留,而且是脑神经功能的完整保留,使患者术后没有明显神经功能缺失,避免后遗症发生,大大提高了手术效果。
术中还应用射频刀切除肿瘤,该设备可避免切除肿瘤时设备热传导引起肿瘤周围的脑细胞损伤、水肿,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术后相关并发症,更有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
据悉,微创手术目前在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基本已成为常规手术方式及手术理念,如听神经瘤、脑膜瘤、胶质瘤、垂体瘤等脑肿瘤,以及动脉瘤、脑溢血、脑外伤等各种手术,均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手术,手术前首先考虑到术后患者可能的损伤情况,以微创理念贯穿始终,治疗方案均以最小创伤及最小后遗症为准则,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神经功能。手术中采用神经内镜、术中神经导航GPS、高清显微镜、术中神经监护仪、气体动力铣刀、射频刀等等一系列先进手术设备,为手术增加安全系数,更有效地体现微创的威力。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王占祥主任提出并倡导微创理念10多年,目前全科所有医师均有娴熟的微创操作技能、深刻的微创理念,为无数患者创造奇迹,传播福音。
【同步新闻】
伤口看不见,肿瘤已切除
另辟蹊径,经口腔切除颅颈交界处脊椎内巨大肿瘤
“我做梦也没想过手术还能这样做!” 53岁的陈先生,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痊愈出院时,紧握着主刀医生王占祥教授的手激动地说:“谢谢您的救命之恩,手术完成了,肿瘤切了,病治好了,我却找不到手术伤口在哪儿,太神奇了!”
陈先生来自三明,因反复头痛、声音沙哑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求诊。入院前1年,他开始出现头痛,不过程度较轻,虽反复发作,他也没太重视;入院前4个月,他开始出现声音沙哑,渐渐加重,到后来言语含糊,饮水还呛咳。在医院查出头颅与颈部交界处椎管内有一肿瘤,大小约6厘米×5.5厘米,考虑是脊索瘤,肿瘤周围骨质破坏明显,右椎基动脉受压推移,严重压迫脑干。医生说,该肿瘤位置特殊,手术风险极大,患者可能死在手术台上。多家医院表示未做过此类手术,让他另寻高明。
老陈一家人心急如焚。后经厦门亲戚介绍,他们找到了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王占祥教授。王占祥详细检查后明确告知老陈,其颅底与颈部交界处的肿瘤压迫了神经,导致声音沙哑、饮水呛咳,该肿瘤可以手术切除,并且术后看不到手术伤口。老陈一家听说可以手术,顿时松了口气。
王占祥教授带领精干团队为老陈手术。经过口腔到达咽部,在显微镜及神经内窥镜的配合下,经咽后壁成功切除颅颈交界处椎管内的巨大肿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声音沙哑好转,饮水呛咳明显缓解,头痛也消失了,术后9天康复出院。
直到出院那一天,老陈还没找到手术伤口在哪儿。原来,手术伤口在咽后壁,不张开口腔用手电筒照是看不见的。老陈简直不敢相信后脑勺下方的深部肿瘤竟然可以从前面的口腔进去手术切除!王教授解释说,切除该肿瘤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主要难在不知从何处入手,另外,肿瘤位置特殊,紧邻脑干生命中枢,周围颅神经密集,手术难度较大,风险极高,如果术中伤及脑干,患者可能直接死亡或者术后长期昏迷变成植物人。经口腔手术虽然难度大,但手术创伤较小,对患者术后生活影响小;虽然手术距离远,但在显微镜下还是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神经的损伤,同时结合神经内镜进行手术,就算是视角不可及的地方也能看着电视屏幕用深部手术器械将肿瘤切除。如果有熟练的显微手术技术加上先进的手术设备,像老陈这样的手术也是可以顺利拿下的。
【专家名片】
>>刘希尧: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外科学硕士,市重点引进人才。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0年,完成各类神经外科手术3000余例,开展了厦门首例立体定向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擅长神经外科各类疾病,尤其是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癫痫等的微创手术治疗,复杂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规范化治疗以及其他神经外科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
门诊时间:周六上午
>>叶永造: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十余年,擅长神经外科各类疾病,特别是功能神经外科,如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癫痫、精神病等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规范化治疗以及其他神经外科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
>>沈上杭: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擅长脑外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帕金森氏病的外科手术治疗。熟悉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具有良好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技能。
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链接
在厦门率先开展术中神经监测技术
术中神经监测技术,通俗地讲,就是在颅脑及神经的手术中,通过监测并记录手术中所波及到的脑组织以及神经的功能状态,来判断脑及神经是否受到手术的影响,帮助手术医师在手术中准确判断手术区域有什么神经在附近,大概离手术器械还有多远,以免手术操作影响或损伤神经。该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颅脑及神经手术真正微创甚至接近无创,医生既能够把肿瘤完整切除,又不会伤及无辜。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开始在厦门率先开展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引进国际先进的术中神经监护仪,主要应用于重要功能区脑肿瘤的切除手术,以及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如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等等。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该技术已成熟,并常规应用于颅脑神经的手术,使原来的微创手术更加的“微创”。3年来,已有数百名患者受益,颅脑神经手术后遗症显著减少。术中神经监护仪是当之无愧的“脑神经手术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