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潜伏草丛里 叮你咬你没感觉
坐在草坪上跟小朋友玩耍,或是跟朋友聊天都是件惬意的事。但专家提醒,草坪潜藏着“恙虫病”的感染风险,夏季秋季更是感染的高峰期。
专家建议,人们在野外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在手腕和脚踝处涂一些防蚊油等。回家后最好检查身上是否有被叮咬的痕迹。在恙虫病多发季节,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并有焦痂、淋巴结肿大等现象要及时就医。氯霉素、四环素对治疗恙虫病有特效。
大腿内侧像烧焦了一样
市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吕海鹏说,他曾接过一名恙虫病患者。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何女士带着两岁的儿子在小区草坪上玩耍。儿子与小伙伴一边玩耍,她在一旁坐着看书。
晚上回到家后,何女士发现自己的左大腿内侧有处红疙瘩。她估计是被虫咬的,认为草地上被虫咬很正常,就随便抹了下治疗皮肤病的软膏就睡觉去了。
没想到第二天,何女士发现左大腿的腹股沟处的淋巴结肿得像个小核桃。之后,高烧39℃,一直退不下去。不仅如此,左大腿内侧的肿块还结成了焦痂,像烧焦了一样,浑身冒出红红的疹子,很吓人。
吕海鹏诊断何女士是患了恙虫病。对症治疗后,她的病情迅速好转,第二天全身酸痛就明显减轻,几天后各种不适慢慢消失。
恙螨会寄生在宠物身上
恙虫病(沙虱热)在华南一带非常流行,厦门的湿度与温度都是适合恙虫生存。吕海鹏说,其实恙虫病的始作俑者并不是恙螨,而是鼠类,但恙螨是传播的媒介。恙螨爱潜伏在地势比较低洼、潮湿和杂草丛生的地方。所以,草坪常是人们被袭击的场所。此外,恙螨还会寄生在家鼠、鸟类、爬行和两栖类动物身上,大家跟家猫、家兔玩耍也可能传染得病。
吕海鹏说:“更准确地说,恙虫病是恙虫立克次体进入血液后引起的病变。不仅恙螨体内可能会有恙虫立克次体,前一阵子闹得大家都害怕的蜱虫身上有时也会携带恙虫立克次体,被咬了,一样会得恙虫病。”
恙虫咬后发病易被误诊
恙虫病是以寄生在杂草中的恙螨(恙虫的幼虫)为传播媒介的急性传染病。真正咬人的并不是恙虫,而是恙虫的幼虫——恙螨,因为被叮咬处的皮肤隐蔽又不痛不痒,常被误诊为感冒等疾病。
吕海鹏说,恙虫病被误诊的情况非常普遍,约八成患者会首先去看呼吸内科或者是急诊,被误认为感冒等疾病。大部分恙虫病患者还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触摸颌下、颈部、锁骨上窝、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而发现肿大)的全身症状,临床医师也有可能把该病误诊为肾病综合征,或者是肝功能异常,也有的会被认为是淋巴瘤。
恙虫病潜伏期4-21天
普遍印象中,虫子咬皮肤常会起红疱,或有剧烈瘙痒,被恙螨咬了却不是如此。吕海鹏说,被恙螨咬后不痛不痒,大家感觉不到皮肤上的不适。恙螨咬人的部位也很隐蔽,喜欢选择腋窝、腹股沟和外阴等皮肤比较薄嫩的地方叮咬。
并非每个被恙螨咬者都会得恙虫病,患病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叮咬人体的恙螨体内有恙虫立克次体(一种微生物),二是被叮咬者抵抗力较弱。如果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经过4-21天的潜伏期后,被咬者会出现发烧,体温持续在39-40摄氏度左右。
焦痂、皮疹是显著特征
要判断为恙虫病还是有症可寻的。焦痂在85%-98%的病人身上可见到。吕海鹏说,当带有恙虫立克次体的恙螨在叮咬人体后,被咬的腋窝、腹股沟和外阴等皮肤比较薄嫩的地方表面常出现一个或几个不痒的红色小丘疹,然后会进化成水疱,几天后中央结成黑痂。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脱落后成不痛不痒的淡红色肉芽组织。但如果医务人员对该病认识不深,无细致认真的检查难发现焦痂。此外,有的病人来诊时,因患病时间较长,焦痂已脱落,创面一愈合就更难发现。
除焦痂外,皮疹也是恙虫病的主要体征之一。在病人发热的第2-6天,可出现大小不一的暗红色斑,或突出于皮肤表面的丘疹,多数稀疏分布于胸、腹、背部、四肢及面部,但没有瘙痒等症状,经过3-12天后,逐渐消退。但由于皮疹的成因很多,在临床诊断中往往被忽视。
【防治】
外出休闲要记得防虫咬
吕海鹏提醒市民,防虫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措施,注意两个方面就行:
到草地、山林里活动时最好穿长袖长裤。特别是坐卧时,要注意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
出游前暴露部位涂点风油精、清凉油,或者用硫磺皂涂洗一下小腿部位,毒虫闻到这些气味一般都不会靠近。
如果真的被虫子咬了,出现发热、特异性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和皮疹等症状,要尽快去医院就诊。
恙虫病并不是难治性疾病,一旦患上,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因恙虫病而引发多功能衰竭最终致死的病例很少见。一般及早发现都有特效药可治疗,不会恶化,大家不必过分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