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老人臀部压疮 表面黑点里面黑洞
伤口护理师提醒:长期卧床病人,皮肤护理有讲究
为纪念“5·12”国际护士节,上周六,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伤口护理小组在嘉禾园广场举行义诊活动,帮助遭受难愈伤口(如压疮、糖尿病足等老烂脚)困扰的患者及家属了解和掌握伤口自我护理知识。伤口护理师提醒市民,面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小心皮肤发红,每两个小时就要给患者翻一次身,避免压疮。
剪开伤口,一股黑水冲出来
有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因中风常年卧床,去年夏天,臀部出现了黑点,被家属送到中山医院。中山医院国际造口治疗师陈丽娟查看了老先生皮肤上的黑点后,脸色就不对了。
“家属都不相信,等我把伤口剪开后,一股黑水就冲了出来,尾骶骨的骨头都看得到了。”陈丽娟说,虽然表面是一个小黑点,皮肤下面的肉已经全部腐烂了。家属很后悔,说老先生的黑点出现超过半个月了,表面没什么问题,根本想不到里面的肉会烂成这样。
营养不良病人,更易发生压疮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覆盖全身的皮肤,占到体重的16%,面积有1.2—2平方米。“长期卧床的人,特别是一些身体上突出的部位腐烂,比如尾骶部、肩胛骨、足跟的皮肤,因为长期受压,很容易出现压疮。”陈丽娟说,这和卧床病人的卧位有很大关系。
陈丽娟说,有调查表明,血清白蛋白每下降1g,压疮的发生率就增加3倍;白蛋白值小于3.5g/L,发生压疮率增加5倍;白蛋白值小于2.5g/L,压疮的死亡率增加6倍。由此可见,营养不良病人,更易发生压疮。
陈丽娟说,应给卧床病人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卧床病人每日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阳光充足时,将病人移至阳光下晒1—2小时,勤晒被子,勤换内衣裤。
此外,平卧的患者,家人要特别留意观察臀部、肩胛骨、后枕部、脚后跟等部位,如果发现皮肤发红,就要小心了。而侧卧位的患者,家人要特别留意髋部、肩关节和脚踝等部位。
气圈放尾骶部,反使局部血循环受阻
家里如果有了长期卧床的病人,到底该注意些什么呢?
许多病人家属为了避免皮肤受压,特别是尾骶部这样容易发生压疮的地方,就会买一个气圈放在患者的尾骶部。陈丽娟说,其实这种做法,反而使局部血循环受阻。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很重要,但应避免使用爽身粉或者尿不湿,这些做法对伤口的愈合没有一点好处,而且很容易引起皮肤局部湿疹。”陈丽娟说。
“其实,可以买一张气垫床,气垫床间歇性充气,使卧床病人的着床部位不断变化,既能起到人工按摩的作用,又能促进血液流通,可以适当延长翻身时间。用了气垫床,病人使用便盆时也会方便许多,可以减少皮肤破损的机会。”她特别提醒,“避免压疮的最好办法,是定时给卧床者翻身,白天至少两小时一次,晚上可以两到三小时一次。”
长期卧床病人要注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给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少吃甜食及易产气食物。另外,建议家属可以在每天一个固定的时间,用手在病人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2-3次,也可以给病人用一点开塞露,或用戴手套的手指涂以润滑剂按摩刺激肛门口。时间一长,有些病人也能形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同时,便后必须清洁肛门。
【链接】
家庭小伤口处理的几个误区
1.出血时,立即使用云南白药等止血粉。在家处理伤口,尽量不要用止血粉,否则会刺激伤口,还会盖住创面,为医生的诊断及二次处理造成困难,需要花时间除去止血粉残留,患者也会觉得非常疼。其实,止血的首要原则是,在伤口上施压,直到血不流为止。
2.有市民认为愈合中的伤口长出一层黄黄的薄膜,要马上清除。这层薄膜是新生的肉芽组织,有助于伤口愈合,除掉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
3.根据伤口长度判断伤口大小。不能完全依靠伤口的长度来判断其是否为小伤口,还应查看伤口的开放性程度、深度、伤口污染程度等。1厘米的伤口,有可能需要进行局部麻醉,进而手术。对小伤口的轻视,往往会导致伤口化脓、留疤等不良后果。
如果伤口不太干净,且没有及时清除内藏异物,即便是缝合,伤口也会化脓,无法愈合。因此建议家庭主妇在做家务时,当被玻璃、铁片等硬物割出小伤口时,如伤口较深,切记要在家简单处理后到医院就诊,拍X光片探查异物所处位置,通过消毒水反复清洗、小手术等处理伤口,再进行缝合,以防留下伤疤。
4.划伤后马上用自来水冲洗。很多人划伤后,首先想到的是用自来水冲洗,挤出脏血。创伤科专家不建议自行用自来水冲洗伤口,尤其不能挤压伤口,因为这可能导致异物进入更深,加重伤情。
较浅且干净的伤口,可用消毒水初步消毒,贴上创可贴保护,但创可贴需时常更换,并保持干燥和干净,如浸湿就得立即更换。
5.擦伤也用创可贴。大扫除时,如不小心导致小面积擦伤,可使用碘伏消毒,注意保持伤口干燥。但切忌使用创可贴,因为创可贴透气性不强,吸水性和通气性差,不利于创面分泌物及脓液的引流,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创可贴贴擦伤有可能导致伤口恶化。
陈丽娟建议用纱布包扎擦伤伤口,因为纱布透气性很好。有一点需要注意,一旦纱布打开了包装,在24小时内必须用掉,否则纱布会被污染,这样的纱布自然不能包扎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