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校园健康 >> 查看内容

当亲子战争一触即发……

2011-04-07 10:58:03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992

    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因彼此的生活经验、认知及角色的不同,而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及相异的处理方式。父母抱怨:孩子真是不懂事!而孩子委屈:大人一点都不了解我!

    初二学生家长叶女士最近就很烦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是有力不从心之感,而且,亲子战争常常一触即发。当亲子战争一触即发、当亲子冲突在所难免时,如何化解让父母伤心、孩子痛心的局面?厦门湖滨中学林瑛老师来告诉你。

    讲述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难管?

    叶女士(初二学生家长)

    儿子今年上初二。从小到大,我自认为平时对孩子的要求不算太苛刻,至于将来,我希望他能够考上个大学,本一、本二不重要,只要他毕业后能够找个还过得去的工作,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能够独立生存就好。

    但儿子的现状却很让我担心:开学一个多月来,儿子几次考试好几门都挂了红灯。而儿子似乎对此一点儿也不着急,该玩的照样玩。清明节这几天放假,他基本上就是守在电脑前。问他有没有作业,他便显得很不耐烦。最后一天,我忍不住催促他把该做的作业完成,才看到他很不情愿地拿起了课本。

    看着儿子漫不经心的样子,我的心中无比气恼,嗓门忍不住就提高了八度,而儿子一脸不屑的表情更令人气恼。如果我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情的话,我知道母子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儿子时常气得我心口疼,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大了反而变得越来越难以管教。

    记得有一回,儿子躲在自己房间里,吃饭了喊他半天也不出来,批评他他还说烦死了,并且用力地摔门、踹凳。虽然说我也知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可能会有一些异于往常的言行举止,但难道就至于这么夸张吗?

    其实我早就告诉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肩上的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作为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而学生的责任是努力学习,争取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可现在,在我们家,学习好像成了家长的事,而儿子,不过是代替我们学习的工具。

    有时我都觉得自己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到了一触即发、一点即爆的程度,可作为家长,我又不可能对儿子不督促,放弃不管,放任自流。我觉得儿子不懂事,老长不大,儿子却经常责怪我不理解他。或许是我平时真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还真的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了?

    当亲子战争一触即发、当亲子冲突不可避免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妥善处理?

    点评

    期望不同步,遭遇叛逆期

    林瑛(厦门湖滨中学心理教师)

    亲子之间之所以会发生冲突,其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与现实状态的不同步。没有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没有一位父母对孩子没有这样那样的期望和要求,这样的要求,又总是比孩子当前的水平要更高一些,使得孩子必须努力,才能达成。而每当孩子努力达到了目标,他又会发现,父母对自己已经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如此循环往复,对于多数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期望,总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既然是无法做到的事,为什么还要努力呢?总是要求自己,总是无法满足,孩子当然会认为这样的父母是不理解自己的,甚至觉得他们不可理喻。于是,冲突在所难免。

    叶女士和她的儿子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同步。“我希望他能够考上个大学,本一、本二不重要,只要他毕业后能够找个还过得去的工作,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能够独立生存就好。”这是叶女士对孩子的期望。确实,这个期望并不算很高,但是和孩子当前表现出来的状态显然是不一致的。正是这种不一致,让叶女士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也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要求太高。当双方对彼此都存在着不满情绪的时候,就会觉得对方做什么都不对,说什么都不中听。甚至连吃饭这样的小事,都会爆发激烈的争吵,孩子摔门、踹凳,家长气得心口疼。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还好,即使爆发冲突,家长也能靠各方面的绝对优势强压下去。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体能智力等各方面的成长,更兼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有了挑战父母权威、翻身自主的愿望。于是,孩子的反抗越来越厉害,甚至故意和父母逆着来,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叛逆期到了。

    当期望的不同步遭遇叛逆期,亲子冲突就有了发展为亲子战争的趋势,一触即发。

    主张

    做参谋,不做“总司令”

    林瑛师避免亲子战争的爆发,首先要尽量减少冲突的发生,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沟通方式,冲突可以避免

    亲子互动的时候,最忌命令式的口气。使用温和疑问的语气,并且给孩子一定的选择余地,可以比较容易地达成父母的目的。比如:“××,来吃饭!”这是命令的口气。父母对孩子下达这样的命令,会让孩子觉得有压迫感,觉得自己被强制了。面对这种要求,孩子要么不情不愿地来吃饭然后给父母脸色看,要么干脆不吃,把父母气得火冒三丈。

    如果能换个说法,用比较温和的口气说:“××,可以来吃饭了吗?还是要再等一会儿?”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在征询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命令。同时,“再等一会儿”的选项会让孩子有个“心理缓冲”的时间,让他能从自己在做的事情中逐步退出,不会有被突然打断的不快。那么,孩子无论选择“马上来”还是“稍等一会儿”,都能达成父母要孩子吃饭的目的,且不会觉得被强迫和不愉快。

    这其实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巧妙地利用选择问句,通过提供不同选择,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在行事,从而回避叛逆期的逆反因子。

    2.建立缓冲机制,“小事”就是小事

    作为孩子经常会不明白,家长为什么总是小题大做,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比如,有的父母经常为了孩子“叫不动”而生气,其实可能只是比父母要求的迟了那么几分钟而已,但父母就受不了了,声音高八度了,冲突就爆发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会觉得父母没事找事,不能体谅自己。当父母冷静下来,也会后悔,明明就是很小的“小事”,为什么要闹得不可开交?其实,这样的矛盾并不是不能解决,如果父母能够早一点提出要求,预留出前面提过的 “心理缓冲”的时间,只要孩子在缓冲时间内完成任务,就给予表扬和肯定。那么孩子不会觉得家长一直催催催,家长也不会觉得孩子只会拖拖拖,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同时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也可以提升自信和积极性,对他的成长有利。

    3.做孩子的参谋,不做“总司令”

    有的家长太关心孩子了,整天跟孩子说,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强制命令甚至包办代替,这样不但不能让孩子体会到家长无私的爱,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是家长的工具和傀儡,不但学习没动力,连生活都觉得没意义。

    家长的期望是家长的期望,孩子的人生却是他自己的人生。作为家长,没有权力要求孩子用他的人生来满足自己的期望。作为人生的前辈,出于对孩子的爱护,我们可以对孩子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帮他们看清现实,确立目标;当他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帮他分析可能的后果;当孩子成功的时候,为他欣喜鼓励;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让他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当孩子疼痛落泪的时候,给他最温暖的怀抱和安慰。能做到这些,已经足够了,再多,就是过犹不及。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4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