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隔着那一扇门……
亲情,是孟母三迁的佳话;亲情,是木兰替父的故事;亲情,是寒冷冬日的阳光;亲情,是黯淡黑夜的灯火;亲情,是蹉跎岁月的航标……可是,当亲情被那一扇冰冷而厚重的房门分隔,在母亲心头泛上的便是惆怅和心酸。
讲述
我和儿子隔着门说话
李女士(化名,某高一学生家长)
儿子自上初二就开始表现得比较叛逆,你说向东,他非得往西;若对他表示关心,大多时候他也是面无表情;你多问两句,他还会暴跳如雷。每次我都对自己说:儿子这是在叛逆期,忍着吧,过了这段时期,那个好孩子又会回到我的身边。
上了初三,儿子的学习压力更大了些,我很想为孩子分担一些。周末,我会争取带孩子出去吃个饭,乘他好心情的时候和他聊聊学校的生活,聊聊他感兴趣的话题。只是,这样的情况不常见,有时是因为我工作比较忙。
还好,儿子顺利经历了中考。进入高一,儿子在学校住宿了一个学期后,要求退宿回家,他说宿友晚上比较吵,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我和他爸同意了,毕竟,上高中了,儿子留在我们身边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们又能陪孩子多少年呢?孩子回到家里,食宿等各方面的条件也比较好。
我发现,虽然住校的时间不长,但儿子还是有了不小的进步,他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比以前增强了。我去出差,儿子叫我别担心,说他能照顾好自己。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儿子依然很少和我们主动交流,经常是我们问他答,问三句能答一句就不错了。
更让人郁闷的就是,一回到家,儿子就砰的一声把他房间的门锁上了,半天也不出来。要想跟他说句话,只能隔着门说,因为儿子没把门打开,而且话里还透着不耐烦。
其实,儿子一整天在学校,好不容易把他盼回来了,我很想仔细地看看儿子,问问他在学校过得好不好,开不开心。面对着冰冷坚硬的门和儿子说话,我的心情有时会变得很沮丧。
我很纳闷,平时在老师眼里很阳光、很懂礼貌的儿子为什么回到家里就判若两人。小时候,无论儿子在卧室或者书房,他从来不关门,对我们他不“设防”。我们也知道,儿子需要自己的空间,所以,我们也尽量不进去打扰他,有事就喊他出来,可有时他好像没听见,敲门也无济于事,到了吃饭时间,我只好给他挂电话。后来,我竟然发现有几回是他睡着了。
儿子大了,和我们似乎隔着一道屏障,一如他那一扇紧闭的房门。这样隔着一扇房门的亲情让人惆怅又心酸。我很想知道,这样的“屏障”该如何逾越?
点评
单向沟通易产生隔阂
张颉(厦门市双十中学心理教师)
如何与处在青春期年龄的孩子沟通常常是个令家长们头痛的问题,年轻的孩子和父母在成长背景、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常常会导致两代人之间相互不理解,甚至如李女士与儿子之间产生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青春期里亲子之间沟通不良的具体原因,从孩子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独立意识。生理、心理的迅速成长,使孩子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但事实上,孩子自身能力有限,又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从而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摇摆。
二是对成人产生闭锁心理。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也发生微妙的变化,喜欢关上门,写日记、听歌曲,甚至干脆呆坐闲想,开始有意回避自己的父母、老师或长辈,有了心事也不轻易向家人吐露,对父母的态度显得十分冷淡;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强烈地想与人交往,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时苦于不能被别人理解,心里常常无法平静,总有一种孤独感。
三是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到了青春期变得突出,如任性、自我中心等。本来孩子就是在长辈的呵护中长大,不愿受束缚,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及增长,甚至连父母的正确批评都听不进去,与父母的隔阂就产生了。
从家长的角度,则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李女士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正视孩子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矛盾心理和行为表现,及时调整与孩子的关系和对他的态度,以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人生的第二反抗期。她用的是“忍着”的方式来应对变化,这样既不能帮助孩子,又会导致最终“忍无可忍”的爆发。
其次,父母往往担心这种半成熟所可能产生的危害,忽略了他们的成人感这一发展事实,急于通过说教的方式,让孩子去规避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危害,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亲子矛盾。
第三,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并没有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亲子沟通渠道,缺乏共同的语言和话题。通常在家庭中的沟通,方式是单向的,即父母说教、孩子被动地听从,这种方式在孩子独立感成长前尚可使用,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时,这种单向的沟通方式自然进行不下去。
主张
选择适当的沟通时机
青春期的变化是客观的,亲子间出现的沟通不良也是存在的,但家长对此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只要努力就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这样既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又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下面的方法家长们不妨一试:
1.主动了解孩子青春期时出现的一些心理变化。作为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所出现的心理特点和承受的来自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顺应其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用真正的理解去包容孩子,而非不得已的“忍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现状、和孩子沟通。
2.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孩子沟通。青少年不喜欢预约的谈话,你想谈的时候,他们可能没有兴趣;只有他们想谈的时候,沟通才有可能顺利进行。最佳的沟通常常是在共同的活动中进行的。切忌总是试图在临时想起或者为了沟通而与孩子进行沟通,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3.根据孩子特点尝试沟通。沟通没有通用的模式,这家的成功经验并不总是适合于另一家,因此,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自己的沟通方式。比如,有个孩子个性内向、沉默寡言,母亲就根据儿子喜欢听音乐、写作和阅读的特点,经常与儿子到书店,听儿子向她讲述故事和书里的人物,以此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她还和儿子一起听音乐、做儿子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不断进行鼓励,最终孩子慢慢地活跃开朗了起来。
4.要学会倾听和尊重。沟通时,家长常常急于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孩子,却不知道正是这样的不善于倾听,才使得孩子在家长面前关起了他的心门。因此,要想要打开这扇心门,就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急于做评论,听孩子把话说完,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通过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换意见,给孩子以必要的尊重和适当的成长空间,只有这样家长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