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台民众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新华网消息,台湾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所所长邵宗海昨天在海基会20周年研讨会上,提出令人奇怪的数据,指理论上当两岸和平发展气氛强烈时,台湾内部的“国族认同”与“统独争议”并没有逐渐减少。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邵宗海提出政大在2008年8月22日到24日所做的民调,显示虽然社会的对立面不很强,冲突情况也少很多,但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率高达48.4%(认同自己是大陆人的比率只有4%),“这比民进党执政八年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还要来得高。”
数据显示,在“不提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前提下,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高达72%、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则有16%。在“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前提下,台湾人为49%,中国人为3%,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则为百分之44%。
邵宗海强调:“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台湾民众对自己的定位趋向清晰,不管两岸关系如何改变,都无法影响内心的定论。”六到七成的民众认为两岸两会协商有帮助,但尽管如此,并没有改变台湾民众觉得“我是台湾人”的想法。
另外台湾这几年经历“民主化”、两岸关系的改变,也是让民众改变想法的主要原因。
台媒: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不是“台独”能割断的
台湾《中国时报》发表评论称,两岸关系特殊,台湾内部又缺乏充分共识,在论述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时,蓝绿政治领袖难免避重就轻,采取相对模糊的政治语言,但语言的功能在于沟通,并藉由沟通取得某种程度的理解,如果政治语言模糊到连自己人都直言“太深奥”,就完全失去论述的意义了。文章提到,两岸不论是中华文化的本源、或是过往的国共分合下,在历史记忆、信仰价值上都还是有相当程度的重迭,这是两岸关系无法回避的基本缘由,不是民进党所主张的“台独”或者台湾认同所能割断的。
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日前在众人瞩目中,于民进党成立智库的同时,提出民进党所谓的“两岸新论述”:从“台湾认同”出发,以“台湾价值”为核心,两岸必须维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这个“和”就是和平的和。
文章称,蔡英文针对两岸提出新论述本来就会受到瞩目,因为她是民进党主席,也因为民进党可能再执政,她的论述方向有很大可能影响两岸关系,影响台湾发展。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蔡英文的新论述里,完全看不出可能的具体方向,从“台湾认同”出发,以“台湾价值”为核心,说了等于没说,不要说从李登辉执政开始,从蒋经国说“我也是台湾人”的那一刻起,“台湾认同”就已经是共识。
民进党执著于台湾认同,除了以其为区分敌我的标准外,也依赖其为政治动员的基础。这种论述最大盲点是:台湾认同早已不是民进党的专利,更不等于民进党所坚持的“台独”。绝大多数台湾人都拥有强烈的台湾认同,却不一定会支持“台独”。毕竟什么才是“台湾利益”,本来就有很大讨论空间的。
其实,两岸自开放交流起,双方互动一直都是“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尽管目前在政治体制上双方确有相当落差,但不论是中华文化的本源、或是过往的国共分合下,在历史记忆、信仰价值上都还是有相当程度的重迭,这是两岸关系无法回避的基本缘由,不是民进党所主张的“台独”或者台湾认同所能割断的。民进党愿意正视两岸关系,就不能否定既有的历史事实。
文章提到,“五都选举”后,民进党诸位天王先后提出主张,不论吕秀莲、谢长廷或苏贞昌,所言再模糊都比蔡英文具体。吕秀莲反对“九二共识”,并负责任的抛出她主张的所谓“九六共识”;谢长廷也提出以“宪法共识”,取代民进党不认同的“九二共识”;苏贞昌避开了,但他至少确认生存是王道,民主为基石,从语词至少看得懂“他要继续两岸交流,但坚持台湾所信仰的民主价值。”请问蔡主席:“和而不同”是现实,陈水扁至少还提出过“四不一没有”及两岸“统合论”,你求的“同”又是什么呢?是同意“九二共识”还是不同意?如果不同意,民进党的替代主张是什么?是接受ECFA还是不接受?如果不接受,民进党如何后续处理?
身为最大在野党主席,蔡英文必须更诚恳地认知民进党是要为台湾负责的,尤其是蔡英文或民进党是要竞逐2012“总统大位”的,如果“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八个字就是民进党2012“总统大选”的两岸政见主轴,请问谁知道民进党若再执政,在两岸政策上会有什么变化或延续?
马英九自就任以来的主张和做法,让两岸关系有效开展,在“外交”上,台湾甚至在今年可望达到百国免签证的亮眼成绩。
而很难想象蔡英文,一个完全否定“中华民国”、否定“中华民国宪法”的人竟能如此理直气壮地要竞逐“中华民国总统”?
身为政治领袖,一言一行都对人民有深远影响,既不能逃避自己的信仰,更不能轻忽自己所坚持的信仰落实于政策,就是发展方向,政治语言可以模糊,大方向却不能在虚空中打模糊仗。民进党智库甫成立,蔡英文的两岸新论述或许只是一个大原则,民进党必须更负责任地告诉我们,在这“八字空言”下,将有什么具体主张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