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63名学生竟有32个班干部
1名班长、10名值日班长、4名学习委员、1名文体委员和16名小组长……新学期开学,武汉黄陂前川六小四(1)班63名学生中就诞生了32个“小头头”。(2月20日《武汉晨报》)
正方:有利于班级的共同管理和凝聚力
班级是全体学生的,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有何不可?这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如果一个班级只由极少数的几个班干部管理,大多数学生只是处于“被管理”的状态,一些学生会产生“边缘感”,甚至出现有些学生故意破坏班级秩序、违反班级纪律等现象。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管理班级的方法就是 “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何尝不是将每个学生都当做班干部?
让学生人人都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干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同时还是“被管理者”,如此,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分量”和“责任”,感受到服务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更重要的是成功地转换了角色,避免了消极情绪的滋长。
班干部不是什么 “官”,而是让同学们互相服务,服务型的班干部再多也无妨。
反方:要让孩子维护权利而非攫取权力
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新闻,在现实之中并不少见。一名县长带十几名副县长、一名局长带十几名副局长,早就成了见怪不怪的新闻。但是,一个班级之中出现32名班干部的新闻,却是闻所未闻。
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当普通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学会当普通百姓,是当下教育的重要使命。站在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的角度讲,权力故然有部分攫取优势资源的优势,但整个社会的运转是需要市民与公众的权利觉醒以及与权力的博弈互动来实现的,两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也只有更多的人能够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了,真正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而靠攫取权力的方式来实现,显然是本末倒置。
我们这个社会之中,最需要的不应当是如何锻炼孩子去当干部,而是锻炼孩子如何去做平民百姓,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护并捍卫自己的神圣权益。区别在于,选择做官会让整个社会对权力的崇拜愈演愈烈;选择做普通市民或普通公民,社会会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实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