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大楼投用将打造闽急救医疗航母
记者昨日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正在兴建中的急诊大楼预计于2011年上半年正式投入使用。届时,第一医院将参照国际标准设置急救流程,实行急诊的一站式服务和分区就诊,以急诊大楼为平台,全力打造福建省急救医疗航母。
2011年即将投入使用的急诊综合楼,急诊模式与国际接轨。
我市第一座独立急诊大楼
为了给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第一医院急诊大楼于2008年10月正式开工,这是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也是全市公共卫生体系重要配套工程之一。
第一医院急诊大楼将是我市第一座独立的急诊大楼,并将成为我市建设国内一流医疗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急诊大楼的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18层,地下3层、地面15层,其中地下2层为停车场,可供停放近百部车,整整5层楼为急诊部。
急诊一站到位,达全国先进水平
医疗急救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及时、迅速、准确地诊断和抢救急危重症病人。作为闽西南规模最大的三甲综合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医院第一医院始终把医疗重任定位在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上,为此不仅在硬件上加大投入,2008年建成国际标准的综合ICU(重症医学病房),而且在该院的福建省新生儿救护厦门分中心、福建省儿童医疗救治分中心、脑科中心、心血管内科等省市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配套建设中增设专科ICU病房及抢救监护设施。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大胆进行急救流程再造,先后在全省、全市率先开通了脑外伤、脑卒中绿色通道、危重创伤绿色通道、急性胸痛绿色通道等“急救直通车”,受到危重患者的广泛好评。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通过绿色通道成功救治的患者达4800余人次,而今年仅1-9月这个数字又突破了5000人次;脑外伤、脑卒中绿色通道开通5年来,共有1.8万余人次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福建省新生儿救护厦门分中心的年抢救成功率现已达到98%以上;2006年第一医院成功抢救厦门大学三位院士,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及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中央保健办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急诊大楼更是开创了集院前120急救、院内救治一条龙的急救新模式,投入使用后,第一医院急诊应急能力将大幅度提高,年接诊能力将由现在的30万人次提高到40万人次,可以同时对20余名重病患者进行监护、抢救、手术,该院急诊水平将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据第一医院杨叔禹院长介绍,该大楼严格参照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急诊流程设置,楼内配置了急诊预检分诊处、抢救室、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等多个部门,CT、磁共振、DR、数字胃肠、急诊内窥镜、急诊超声等各种辅助检查设备一应俱全。建成后,患者在同一栋楼内可享受“急诊一站式”服务,实现急危重症—抢救—ICU (急诊病房)一体化,从先前的“患者被推着四处做检查”到“医生围着患者转”,这样能使急危重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大大减少急诊患者在搬动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有效缩短抢救时间。
分区就诊,急诊模式与国际接轨
第一医院急诊大楼的建成,也将标志着第一医院急诊模式从分科就诊到分区就诊的转变。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的急诊都是采取分科就诊模式。在这种形势下,同一病人在急救过程中须由多位医生反复熟悉病情,重复检查,既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又影响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第一医院急诊大楼将与国际接轨,采取分区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抢救区”、“危重病就诊区”、“普通区”三个区域进行救治。并且为每一个功能区均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样就减少了危重病人抢救的中间环节,节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据悉,第一医院急诊大楼投入运营后,第一医院急诊部将以多专业、跨学科为发展方向,分三期建成含急救中心、急救医学相关研究室、急救医学教研室为一体的福建急救医疗航母,把中心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急诊医疗救治中心。
为配合急诊大楼的使用,第一医院目前正在开发一套急诊管理系统,包含预检分诊、输液管理,重症病人抢救等10个子系统,其中的预检分诊系统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以后病人到医院,医生将根据病人的生命征将其分为危重病人、重病人、普通急诊病人和非急诊病人四个层次,对危重和重病人医护人员将密切观察生命征的变化,及时作出抢救。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危重病人的生命安全,也能使普通病人的就诊流程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