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区医院“嫁入”第一医院
2008-08-10 00:00:00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2824
厦门岛内医疗体系完成从三级到两级的“瘦身”
昨日上午,原思明区医院前埔分部换上了厦门市第一医院莲前第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牌子。同时换新装的还有原思明区医院骨伤门诊部。
其实早在8月1日,思明区医院就已经“嫁入”厦门市第一医院,正式更名为厦门市第一医院思明分院。岛内另一家二级医院———湖里医院也于今年4月并入中山医院。至此,厦门市岛内医疗体系完成了从三级到两级的“瘦身”,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的新的医疗体系。实行三级大医院与区属医院合并是我市今年以来实施的“医疗重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目的是要提升整体医疗实力,缓解市民“看病难、住院难”的就医现状。据了解,区属医院在社区医疗上比较熟悉,合并后可以把成熟的经验发挥出来,并在社区医疗资源上增强力量。
居民:看病方便了很多
家住前埔的陈女士1998年在老思明医院生下宝宝,她告诉记者,前日晚上孩子生病,半夜里她赶着把孩子大老远送到第一医院。“如果早一天合并,昨天就不用带着孩子跑去排队挂急诊了。”陈女士说,大医院病人多,孩子发烧挂急诊排队整整排了一个小时才看上病。“莲前一带又没有像样的医院,实在不方便。现在合并了,在这里就能看第一医院的医生,真的方便了很多。”
在社区服务中心免交挂号费、不用排长队、药品也比外面便宜,而且又有三级医院的专家坐诊。今年2月份,第一医院接管了中华、鹭江、莲前等11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其中4家在建),黄见亭、赵景馨、陈焕章等一批厦门人熟知的名医和专家到社区坐诊,7月底该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率先推行了假日全天开诊便民措施。
医院:调整后门诊量大增
大病进医院(三级医院),小病进社区(社区医疗机构)后,区属医院在政策上得不到扶持,处于“边缘化”。第一医院思明分院院长张民福介绍说,合并后的思明分院将走“大专科、小综合”的路子,依托三级医院的技术平台,在承担社区医院医疗服务任务的同时,开展妇科、骨伤等特色专科。在人员上,原先的部分医务人员可以到总院培训、轮训,总院的专家也会到分院交流经验。此次两家门诊部调整为第一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新址,是两院实质性合并后的首次内部整合。
调整后的第一医院中华、莲前第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分别达到1000平方米和1400多平方米,不仅医疗面积明显扩大,而且在设备、医疗力量、专科特色服务方面也开了社区中心服务的先河。据了解,思明医院有近50年历史,年门诊量在70万人次。调整后,诸多便利使得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门诊量大幅增加,与去年同期相比,已从2月份的-3.52%逐步增长到6月份的26.39%。
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介绍,2月份以来,社区医院与大医院正式启动资源重组。到目前为止,社区医院平均门诊量已经比同期增长了20%,特别是多家医院实现专家下社区后,近段时间来门诊量更是明显增加。在梧村、滨海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门诊量增长甚至达到翻番。市民到社区医院得到便利和实惠,在享受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免交挂号费,药品零加成,半年来整体让利已经达到150多万。
瓶颈:用地面积小限制发展
就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越来越被社区居民认可的同时,中心用地面积小成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这一问题在中华、莲前第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表现尤为突出。
中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地处老市区,医疗面积不到700平方米,且位置相对隐蔽,第一医院想多派些专家下去都没房间开诊,人流室、小手术室等的设置也因无空间而暂时搁浅。莲前第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情况更是“捉襟见肘”,中心所在地外来人口密集,妇女、儿童患者多,但是由于面积受限,许多妇儿诊疗项目无法开展。因此,为解决束缚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发展的瓶颈,市委、市政府批示将原思明区医院第一和第三门诊部分别调整为中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莲前第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新址用地。
昨日上午,原思明区医院前埔分部换上了厦门市第一医院莲前第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牌子。同时换新装的还有原思明区医院骨伤门诊部。
其实早在8月1日,思明区医院就已经“嫁入”厦门市第一医院,正式更名为厦门市第一医院思明分院。岛内另一家二级医院———湖里医院也于今年4月并入中山医院。至此,厦门市岛内医疗体系完成了从三级到两级的“瘦身”,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的新的医疗体系。实行三级大医院与区属医院合并是我市今年以来实施的“医疗重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目的是要提升整体医疗实力,缓解市民“看病难、住院难”的就医现状。据了解,区属医院在社区医疗上比较熟悉,合并后可以把成熟的经验发挥出来,并在社区医疗资源上增强力量。
居民:看病方便了很多
家住前埔的陈女士1998年在老思明医院生下宝宝,她告诉记者,前日晚上孩子生病,半夜里她赶着把孩子大老远送到第一医院。“如果早一天合并,昨天就不用带着孩子跑去排队挂急诊了。”陈女士说,大医院病人多,孩子发烧挂急诊排队整整排了一个小时才看上病。“莲前一带又没有像样的医院,实在不方便。现在合并了,在这里就能看第一医院的医生,真的方便了很多。”
在社区服务中心免交挂号费、不用排长队、药品也比外面便宜,而且又有三级医院的专家坐诊。今年2月份,第一医院接管了中华、鹭江、莲前等11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其中4家在建),黄见亭、赵景馨、陈焕章等一批厦门人熟知的名医和专家到社区坐诊,7月底该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率先推行了假日全天开诊便民措施。
医院:调整后门诊量大增
大病进医院(三级医院),小病进社区(社区医疗机构)后,区属医院在政策上得不到扶持,处于“边缘化”。第一医院思明分院院长张民福介绍说,合并后的思明分院将走“大专科、小综合”的路子,依托三级医院的技术平台,在承担社区医院医疗服务任务的同时,开展妇科、骨伤等特色专科。在人员上,原先的部分医务人员可以到总院培训、轮训,总院的专家也会到分院交流经验。此次两家门诊部调整为第一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新址,是两院实质性合并后的首次内部整合。
调整后的第一医院中华、莲前第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分别达到1000平方米和1400多平方米,不仅医疗面积明显扩大,而且在设备、医疗力量、专科特色服务方面也开了社区中心服务的先河。据了解,思明医院有近50年历史,年门诊量在70万人次。调整后,诸多便利使得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门诊量大幅增加,与去年同期相比,已从2月份的-3.52%逐步增长到6月份的26.39%。
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介绍,2月份以来,社区医院与大医院正式启动资源重组。到目前为止,社区医院平均门诊量已经比同期增长了20%,特别是多家医院实现专家下社区后,近段时间来门诊量更是明显增加。在梧村、滨海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门诊量增长甚至达到翻番。市民到社区医院得到便利和实惠,在享受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免交挂号费,药品零加成,半年来整体让利已经达到150多万。
瓶颈:用地面积小限制发展
就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越来越被社区居民认可的同时,中心用地面积小成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这一问题在中华、莲前第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表现尤为突出。
中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地处老市区,医疗面积不到700平方米,且位置相对隐蔽,第一医院想多派些专家下去都没房间开诊,人流室、小手术室等的设置也因无空间而暂时搁浅。莲前第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情况更是“捉襟见肘”,中心所在地外来人口密集,妇女、儿童患者多,但是由于面积受限,许多妇儿诊疗项目无法开展。因此,为解决束缚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发展的瓶颈,市委、市政府批示将原思明区医院第一和第三门诊部分别调整为中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莲前第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新址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