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尊重孩子的乐趣是一件好事
昨日下午,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提出,青少年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应该匹配三个辅助教育,即在小学阶段加上公益教育,让孩子学会爱和责任;在中学阶段辅以挫折教育,让孩子认识自己;在大学阶段开展职业教育,让他们学习职场伦理。
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那么,作为一个5岁女孩的妈妈,于丹是怎么把传统文化带入家庭教育的呢?昨日上午,于丹接受专访。
于丹,1965年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央视《百家讲坛》、《文化视点》栏目普及、传播传统文化,掀起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于丹 <论语> 心得》上市一年仅在大陆便售出400余万册。
尊重孩子的乐趣 女儿用喜羊羊来鼓励我
记者:您让女儿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吗?
于丹:这不是家长让不让看的问题,而是哪个家长不让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就彻底要被孩子和这个时代给抛弃了。我们不能总是站在家长角度说,什么你能看,什么不能看。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吃洋快餐,可如果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从小到大不知道肯德基和麦当劳,那么这个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就可能有问题。
孩子从小就送幼儿园,有一个社会化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进程中,家长对他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和量的控制。你让孩子不看动漫、不吃肯德基,那我觉得这个妈妈也是不合格的。我们家到处是喜羊羊,我女儿用喜羊羊来鼓励我。我要出去工作,她会挑一个美羊羊给我,说“妈妈,我就希望你漂漂亮亮的”。
其实在社会上,没有几个人是雄狮、虎豹,很多人就像普普通通的羊一样生存着,当你遇到很大困难的时候,你要以这样一个谦卑的生命,以你的智慧和尊严,在群体的力量下一起发展,教孩子从小懂得这些道理,她一定会是良好市民。
怎么控制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呢?我觉得要尊重。要让孩子知道看《喜羊羊和灰太狼》是她的权利,但是练琴、写英语是她的义务,因为她要成长。尊重孩子的乐趣、尊重孩子选择的空间,在家长的引导下让她从小懂得要因为受信任而遵守承诺,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在娱乐时代 保护并激活传统文化
记者:娱乐方式多了,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否被弱化?
于丹:孩子的兴趣和学习,我们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娱乐和传统文化,我们也不应该绝对对立起来。
怎么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寓教于乐,跟一些轻松的、大众喜欢的形式相融合,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要探讨的命题。
传统文化应该是什么呢?我想这次参观过世博会的人都对中国馆有一个强烈的印象,这就是一进去后就可以看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的那些风景、人物都在眼前流动。那一瞬间你不知道你是在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还是在北宋的汴梁城。你会觉得古往今来的那些光阴、故事、人文,都离我们如此之近。我觉得这样的文化就是好文化。诗词歌赋、戏曲文章、圣贤思想,我们能不能都以现代科技和传播的手段把它激活,让它流动起来?这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真正负责任的意识,真正保护、激活文化的态度。
我一直引用《周易》上的一句话,文化就是“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它要完成一个文而化之的过程,而这种流化天下、生动的方式,我想是今天的传统文化所需要的。
把传统教育 融入到家庭教育中
记者:您是怎么把传统教育融入到家庭教育中的?
于丹:我们家所谓传统元素的教育,首先不体现在她背多少诗、写多少字上,而是生活模式。我们家是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的。我女儿不到三岁就养成一个习惯:吃饭时提醒姥姥吃“脉糖平”,因为姥姥有糖尿病。我觉得真正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不能靠训诫的,所谓言传不如身教。
去年年底我去做《艺术人生》的节目,谈的是本年度逝去的背影,记得我说的是梁羽生。女儿就说我,你怎么不说说姨姥姥啊?——我姨妈一直跟我们一起生活,去年底去世。那时我就觉得,什么是传统呢?传统是一种生活的秩序,是一种伦理的归宿,是一种举手投足之间的价值认同。
我认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根基。
记者:现在年轻的父母都是70后、80后,自己还没教育好自己就有了孩子,您觉得他们该怎么样教育孩子?
于丹:不管70后,80后,我觉得为人父母者都是跟随孩子重新完成一次生命的成长。我想不管哪个年龄段的为人父母者,身体力行地跟着孩子一起去完成这个过程,也是在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