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真的让我很累很累……
在学校,“第一”的学生让老师欣慰、同学羡慕;在家里,“第一”的孩子令父母骄傲、亲朋欢欣。可是,“第一”的孩子自己却说“很累”——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高一女生小树(化名)的心事吧。
不喜欢他们叫我“领头羊”
——小树(化名,厦门某校高中女生)
我是高一的学生,我们学校比较早就分了文理科。我的理科比文科学得好,最早我计划报理科班。可是,我的脑袋里又充满了对文科班的幻想,我幻想着有一天像三毛一样,在语文课上随心所欲地涂鸦,于是,最后我还是冲向了文科班。
文理没有分科前,我们年段第一的“宝座”总是被一个男生占据着,虽然我总是落在他之后,但那个时候我学得很坦然,因为在前面,有一个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可是,文理分科后那个男生选择了理科,我变成了文科第一,我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我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喜欢“第一”的这种感觉,学习上,我喜欢“追逐”而不是“被追逐”,我也不喜欢老师和同学说我是“领头羊”。我不知道这样的感觉是否不正常。这是不是意味着我的压力太大了呢?
有一天早上我回到教室,发现有同学在翻我抽屉的作业,我问她在干吗,她说想知道我哪些作业写了、哪些没写。我当时愣在那儿,突然就有了一种被人监视的感觉,心里很不舒服,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多心了。
我的学习策略跟老师的安排有点不一样,也许,其他同学对我有些好奇吧,他们只是想知道我的作业哪里比他们多写了,似乎他们每次都想比我多做一道题,也许,他们想更进步一些。
这一段时间下来,我总觉得自己好像在逃避,但我也不知在逃避什么。有时,我宁愿选择自己一个人呆着,宁愿被同学误解也不想去解释什么。只是从来不曾想过,“第一”的感觉竟让我觉得如此疲惫。
其实,我本来应该很开心的,但我为什么好像不快乐呢?时间越长,我越觉得累,说实话,我很想从这种困惑中解脱。我是不是该放弃这样的“第一”呢?
“争第一”让我也很疲惫
——小轩(化名,厦门某中学初三女生):
我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总是因为自己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而遗憾,因此,把加倍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即使是他们自己可能都做不到的事,却要求我能做到,这让我苦不堪言,但是,我还是试着去理解他们。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基本上保持在班级第一名的状态,在年段也有前三。上了初中,初一初二感觉还好,可到了最近,我却觉得特别疲惫。或许是因为离中考越来越近了,不仅要争班上的第一,还要争年段的前茅,似乎老师也对我充满了期待。
真的感觉很累,这样的累我又觉得无法和父母言说。我只能自己为自己鼓劲,告诉自己坚持、再坚持。
如果什么时候没有了争“第一”的压力,我想我会快乐许多。
追求更好强过追求最好
——何女士 (厦门某高三学生家长):
在“第一”这个问题上,作为家长,我的心情曾经很矛盾。不鼓励孩子争“第一”吧,担心孩子没有进取心;让孩子争“第一”呢,却又担心给孩子太大压力。
后来,我坚持了一个原则:如果孩子有能力可以争取到“第一”,我们鼓励他不要轻易放弃;如果确实有难度的,我们则鼓励他顺其自然,避免让孩子身心疲惫。
我的想法是,当一个人达到一个高度——— 争得了一个“第一”,就会有向更高境界努力的动力。
争得“第一”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不断自我激励、始终向着更高境界前进的习惯,这样的“第一”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
但是,人生不是竞技场,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也不必把“第一”当成生命唯一的奖杯,让孩子追求更好或许强过追求最好。
不做只看名次的井底之蛙
——黄碧芬(厦门外国语学校心理教师)
在现在的校园里,如小树所倾诉的不喜欢当“领头羊”、不喜欢 “被追逐”的心声并非个别现象。他们能学会学,文理皆荣,却学得并不轻松。不轻松源于输不起、源于激烈竞争中的暗里较量。这种成绩取向的学习动力也只能由不断进步的学习成绩来维护。
宁愿第二,是因为还有进步的空间,而第一就是到顶了,再往哪进呢?仿佛冲进了高地的死胡同,前面没了路,后面“追杀”的却越逼越近,只好使出浑身解数仔细把守阵地,严防“敌人”抢占自己的位置。
这样的比喻太 “血腥”,却反映了这类型学生的内在感受。这种感受持续存在的时间愈长,则当事人陷入莫名的孤独和恐慌的程度就愈深。能不心累吗?
其实,学习本是一种探究过程并且学无止境。学习者如能保持对知识形态及其应用变化的好奇心,更多专注于对学习内容的有效理解和灵活应用的逻辑分析,学习者能品味而滋润自己的收获会越多。如果她(他)还能慷慨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喜悦,则不但收获好人缘,还自然化解了那份因紧张防患而造成的心累感。
班级同学之间,更多比乐学,赏质疑,赛解答,奖勤奋,喜相逢,克难题——— 比的是勤学乐练、坚韧不拔;比的是自强不息、助人自助。以这样的心境状态投入学习,你强我强大家强,整体的高度和品位上去了,大家能分享的知识形态和思想内涵也一定会更为丰盛。
小树的这种心理状态也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并认真反思:我们究竟传播给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学习理念?我们当引领孩子们营造什么样的学习氛围?使校园学习更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怡人的情操陶冶和优秀的品德构建意味?
对小树而言,不要学习井底之蛙,只看着成绩名次这一小片天空。她不失聪慧好学的良好品质,所需要的是开拓眼界,提升心境,让自己的路走得更宽广。衷心祝愿小树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