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小女孩患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张妹妹,今年7岁,家住杏林。按理说7岁的体重不应该只有22.5斤,身高1米也显得很瘦小。亲友见到她,都感觉这孩子有点毛病,比同龄的孩子发育得慢。送到医院一检查,家人都吓一跳:孩子患了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病人在杏林分院得到细心的诊疗
长得太瘦小,一查吓一跳
张妹妹不仅瘦小,还经常肚子疼痛;蹦蹦跳跳累了或是吃多了点,右侧上腹部就会胀痛难消,还会反复呕吐。最近一个月,每隔两三天就腹痛难忍,张妹妹的爷爷、父母都很着急,带她到厦门市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求诊。外一科医生仔细询问后,安排了腹部的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出来后,全家人都吓一跳: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这个病名怪怪的,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即使在外科病房,这种病也不常见。在外科专业教材《黄家驷外科学》里,把此病归纳为先天性发育畸形。胆汁来自肝脏,胆总管就是胆汁从肝脏进入小肠的通道。这种病通常发生在胆总管的末梢,东方国家发病率较高,总的死亡率是5.2%。其中,女孩发病又高于男孩,比例为4:1。如果不加以诊断、治疗,通常这样的病人会反复腹痛、全身黄染、上腹部隆起包块,很少活到30岁。
早上吃了油条,手术被耽搁
张妹妹一家人了解病情后,十分害怕,恳求医生尽快帮孩子去除病灶。杏林分院外一科李志民副主任详细了解病情后,赶紧让孩子住院,以最快时间安排手术治疗。别说家中亲友,就连病房的医生护士都很担心,这么小的孩子,手术难度相当大;长时间的疾病,会导致病灶邻近黏连得一塌糊涂,手术以后创面渗血、再黏连,缝合的接口容易出现漏洞,手术以后的感染可能性也非常大。孩子很难好好配合治疗,她能顺利渡过这么多难关吗?
李志民副主任和科室的杨含维教授、刘德顺副主任医师、吴云子主治医师、张汉洋、谢锦居等医师等向孩子家属详细介绍了病情,告诉他们手术是治疗此病的惟一选择,而且手术效果很乐观;需要家里人的充分理解和配合。之后,他和大家商讨了详细的治疗方案,认真做了全方面的准备,3天后就要开展手术了。
3天后,医生们一早来到病房,开始手术前的准备,可是,值班护士还有几位隔床家属纷纷赶来告诉医生:小女孩早上吃了油条,手术还能做吗?李志民副主任皱起了眉头,和其他医生立即赶到病房,询问具体情况。原来,孩子的奶奶一直不赞成手术;一早看大家不让孩子吃东西,孩子饿得又哭又闹,就忍不住给小孩买了油条。没办法,谁还敢做这个手术呢?因为全身麻醉之下,孩子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胃里的食糜一旦阻塞气管,轻则呛咳、呼吸道感染,重则窒息死亡。医生们耐心告诫孩子亲友不可再犯这样的失误,手术不得不推迟了。
家里人懊悔不已,七嘴八舌责怪老人好心办了坏事。孩子的奶奶起初并不服气,后来,慢慢想通了,决定好好配合治疗,再不盲目顺从孩子了。
手术过程感受“投鼠忌器”
经过重新准备后,小女孩终于躺在手术台上,被麻醉师从静脉推注药物后,安静地入睡了。李志民在大家的配合下,轻柔麻利地切开了小女孩的腹壁,一双大手轻柔地剥开了肝胆部位重峦叠嶂的黏连索条。果然不出所料,从出生时就存在的囊肿经过多年的演化,与周围的肝脏、胆囊、肠管十分亲密地偎依着,血脉相连,之间难以找到现成的缝隙,轻轻一动就渗血。几位医师精神高度集中,真真切切体会着什么是“投鼠忌器”:既要保护正常的肝脏、胆管、肠管等组织,又要完整剥离囊肿,还要尽量少出血,手术在宁静而紧张的气氛中迅速进行着,只有监护仪测到的心跳声在手术间回荡,只有传递刀剪器械的声音在有节奏地流动。终于,下午1点左右,手术圆满完成:剥离出一个完整的囊肿,同时切掉了形成结石的胆囊;小女孩生命体征稳定,整个手术过程出血不到50毫升。
经过手术后充分康复,小女孩容光焕发,出院的时候,她笑呵呵地对大家说:“我的肚子不痛了,谢谢医生叔叔,谢谢护士阿姨!等我长大了,也要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