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 家长“吃药”
日报24日讯 (记者 佘峥 实习生 吴珊珊)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牛琳昨天在厦门的一次讲课中说,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生病”了,那么,需要家长“吃药”才有用——孩子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父母的问题,因此,“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自己。”
被孩子们称为“知心妈妈”的牛琳当日为厦门约两百名家长上了6个小时的培训课,教授他们如何做父母。她说,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自己事业的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
题为《做孩子督导》的培训,是由黑马联盟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和厦门华亿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这也是黑马联盟家长学堂的第一课。
拥有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博士学位的牛琳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和一些家庭教育专家不太相同的是,牛琳应该算得上是“实战派”的,她自己也是成功的母亲,几年前,她17岁的儿子以当地高考状元考入清华大学。
昨天,牛琳在讲座中尽量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向父母们传授和孩子打交道的技巧和方法。约有200位家长和学校老师从头到尾听了6小时的课,不过,惟一遗憾的是,来的几乎都是妈妈,父亲“寥若晨星”。牛琳因此提醒父亲们,孩子10岁之前的教育80%应该由妈妈来完成,孩子10岁以后,爸爸妈妈要各占50%。
【新闻纵深】
牛琳:对孩子要多表扬少指责
牛琳说,在家庭教育中,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孩子“生病”,家长“吃药”。换句话说,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只能在家长身上找到答案。
她举例说,很多孩子出现早恋,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经营好感情,以至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只能到外面寻找感情的慰藉。
牛琳曾在清华大学对各省高考状元做过一项调查,为数不少的高考状元来自农村,他们的共同点是: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都是恩爱夫妻。
还有一项调查显示,善良、开朗、乐观的孩子的背后,往往是恩爱的夫妻,自卑、颓废的问题孩子背后,往往有不幸的家庭。
牛琳说,真爱的家庭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
和孩子说正确的话
牛琳说:“你越不让孩子做什么他可能偏偏就越会去做什么。”
她还列举了两位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的事例,他们第一次考数学都得了98分。A小朋友回家告诉妈妈:数学考了98分。妈妈马上问:你们班几个考100分的?A告知“4个”。妈妈说,那你高兴什么呀?下次要考100分!
B小朋友回家怯怯地告诉妈妈:我数学考了98分。妈妈笑得特别灿烂,开心地说:你真棒,真优秀,刚上一年级就考得这么好。妈妈今晚加几个菜庆祝一下。这下轮到B不好意思了,恨不得发誓明志:我们班有4个同学考了100分呢,我下次一定要考100分。
她说:父母要学会和孩子说正确的话。
打孩子要讲究时机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牛琳说,可以打,但是要分阶段。
她认为,在孩子6岁前,特别是3岁到6岁之间,不知道什么是对是错,容易冒险,这时候,父母可以打,甚至要打疼一点——疼痛会让孩子牢记教训。
6岁到12岁,可以“连打带吓地打”,多半是吓唬,不能真打。牛琳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常常是明知故犯,适度的惩罚可以让他们领会父母的原则:一开始就要做对事情。
但是,到了12岁后,就不能打孩子了,否则会被孩子认为是无能的表现,表明父母没有教育方法,只能用武力来解决。
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
牛琳说,父母要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有时还要“无中生有”地表扬孩子。
牛琳一位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来自湖南偏僻的农村,后来考入北京一所名校,他曾向牛琳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有一天,天气很热,放学后,他把桌子搬到院子里做作业。在院子的一角,妈妈正和邻居拉呱,看到他,妈妈便向邻居“炫耀”说,你看看我的孩子,有多乖,放学回家后总是先写作业再去玩。
这位心理咨询师说,其实,他只是偶尔为之,但是,因为妈妈的广为宣传,“迫使”他学乖巧了,之后每天放学回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牛琳说,这就是“无中生有”的力量——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说他是什么样的人。
告诉孩子他们“棒”在哪
不过,孩子长大后,表扬他们,要告诉他们“棒”在哪里。
牛琳说,表扬是有技巧的,牛琳认为:表扬孩子的天分不如表扬孩子的勤奋,多夸孩子的勤奋,少夸孩子的聪明,总之,孩子不通过努力获得的成果,没有必要表扬。
她举例说,对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的进步,父母要毫不吝啬地表扬。对3岁以下的孩子,你可以说:孩子,你真棒。对4岁以上的孩子,你要告诉她做的事对在哪里,也就是说,表扬孩子要具体,比如“孩子真懂得体贴妈妈!”,“儿子今天的作业写得真整齐!”,笼统而模糊的表扬,使得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不利于他发扬优点。
牛琳说,不是聪明的孩子被夸奖,而是夸奖能使孩子更聪明;不是愚笨的孩子被指责,而是指责能使孩子愚笨。
对孩子不应急于求成
牛琳说,家长们经常犯的错误是,太急于求成。
她建议,帮助孩子定目标要小而近,这次考20名,下次能考19名,就是进步。设定目标从小步开始,哪怕孩子考倒数第一,下次鼓励他超越一名同学,他也会逐步前进。
牛琳说,在孩子面前,父母们一定要“示弱”,把自己的爱藏起一半,因为你无法代替孩子成长。她引用一位名人的话:你要让你的孩子成为最不幸的人,那么,就无休止地满足他的愿望吧。
她总结说,父母不妨教孩子三件事: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是别人的事情帮着做,三是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让孩子学会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