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近期增多 专家提醒:注意早期识别重症迹象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罗超)近期,厦门多家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儿明显增多。记者昨日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了解到,自9月底以来,该院手足口病患儿数量持续上升,虽以轻症为主,但部分患儿病情进展较快,家长和托幼机构需提高警惕,注意早期识别重症迹象,及时干预。
发病时间有变化 秋冬季仍须警惕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第一医院儿科主任杨运刚介绍,以往手足口病多在夏季高发,尤其是5月至7月之间,秋冬季相对较少。但近年来,发病时间分布出现变化,即使在秋季,患儿数量仍呈上升趋势。目前,该院婴幼儿住院患者仍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为主,但手足口病门诊患儿增多明显,以学龄前儿童为主,也有一些十几岁的孩子发病。
传播途径多样 以密切接触为主
手足口病传染性较强,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儿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此外,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杨运刚提醒,患儿在生病后1至2周内具有传染性,尤其第一周传染性最强。建议患儿在隔离期结束,完全康复后再返校,以免造成校园传播。
分期识别是关键 惊跳抖动快就医
杨运刚指出,手足口病可分为三期,家长和医生应尽早识别第二期和第三期患儿,避免病情加重。
第一期主要表现为出疹发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伴发热,有时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属最常见类型,多数预后良好。
第二期神经系统受累,除皮疹、发热等症状外,患儿可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跳、手脚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
第三期则心肺功能受累,表现为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四肢发凉等,属重症表现。
杨运刚强调,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应尽快就医:持续高热超过39℃,退烧效果不佳;精神萎靡、呕吐、眼球上翻、夜惊、抖动;站立或坐立不稳、呼吸节律异常(过快、过慢或不规律)。
“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生命体征平稳,仅有皮疹,可在家观察。但一旦出现上述重症迹象,务必及时就医,不要延误。”杨运刚说。
提醒
预防重于治疗 日常防护不可少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以下几点: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不喝生水、少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餐具定期清洁消毒;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保持室内通风,减少病毒积聚。
杨运刚提醒,手足口病虽多为自限性疾病,但重症病例仍时有发生,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是关键。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做好防护,为孩子筑起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