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专项全国范围推进:AI赋能、多学科协同的运动干预开启肥胖防控新路径
国家科技创新2030-四大慢病重大专项“运动干预模式和肥胖防控的临床研究”项目,由北京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15家单位共同承担,项目负责人为北京大学黄涛教授。该项目将在全国建立50家基于社区的体重管理分中心,通过信息化支持的运动干预模式,推广体重管理关键技术与系统平台,最终形成以运动等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肥胖及相关慢性病防控新范式。
为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体重管理关键技术、标准和模式,截至2025年10月15日,项目组已在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40个体重管理研究分中心,形成覆盖全国广泛的多中心生活方式医学协作网络。目前已累计入组肥胖受试者11000余例,采集身高、体重、腰臀围、体成分、握力、肺活量、骨密度、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室内室外环境健康、疾病健康状态等信息,以及血液、尿液及粪便等生物样本30000余份。
该重大项目围绕我国肥胖及相关重大慢性疾病防控工作,构建“体医-体卫融合”模式以及“医防体融合”的三位一体慢病防控新范式:整合临床医学的个体诊疗路径、公共卫生的群体防控思路和运动体育的社区健体防病手段,实现从个体干预到群体防控的全链条覆盖
项目自助开发了一整套受试者端、医师端、社区端体重管理信息化系统,融合AI支持的运动和生活方式干预关键技术体系。
研发的信息化系统涵盖受试者管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管理、个性化运动处方系统、运动和营养视频系统、个人和群体健康画像/运动画像/营养画像系统、重大疾病预警预测模型、重大疾病知识库、问卷管理及宣教管理、运动饮食等生活方式干预相关的建档/评估/干预/随访/效果评价/质控系统等核心模块。系统可为每位入组受试者建立专属健康档案,实时记录体重、体脂、血压等生理指标及生物样本数据,互联可穿戴设备实现动态检测,同时自动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匹配食品营养库信息,并定期推送健康宣教内容。目前,各分中心已依托现有或在建的减重中心接入系统,实现对入组患者的科学评估、建档与运动处方开具。
本项目聚焦肥胖防控,以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指引,设计覆盖“运动适应-强度提升-巩固成果”三阶段的运动干预方案,通过差异化干预模式构建适用于多场景的多中心干预框架,实现对肥胖人群运动行为的系统性管理。
项目依托信息化工具(智能穿戴设备、健康信息化平台),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场景为核心,探索“体医融合”在学校、临床、企业、社区等场景的应用路径,形成可推广的运动干预关键技术和模式;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与团队互助、专业指导的结合,构建“技术赋能+社区协同+医防体融合”的三位一体肥胖防控新模式,促进运动行为与日常生活融合,推动公众形成科学运动习惯,从源头减少慢性病负担,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转变。
项目始终坚持“政府主动、多方协同、全员参与”的推进原则,以“宣传先行、实践求证、数据说话”为路径,致力于打通慢病防控链条、跑赢健康管理赛道,最终不仅让受试者在科学干预中获益,更能推动干预模式形成可持续闭环,用科技与实践书写有温度的公共卫生答卷,为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