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倡议设立甲状腺癌防治日 推动精准诊治
近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甲状腺及疝科普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专家工作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普通外科分会等专业团队共同倡议设立“甲状腺癌防治日”今日正式启动。
甲状腺癌防治日启动现场
甲状腺癌是一种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也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甲状腺癌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早期生存率高,而被公众称为“懒癌”。然而,近年来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使其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健康课题。需要警惕的是,甲状腺癌并非全是“懒癌“,某些类型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副会长田文教授表示:”‘懒癌’一词不科学、不全面。甲状腺癌有分化型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滤泡癌这类‘预后较好’的类型,但也存在高度恶性的类型,如髓样癌、未分化癌/低分化癌,可发生早期淋巴结或肺脏、骨骼转移。后者占比虽低,但其恶性度相当高。
作为防治日核心配套活动,“2025甲状腺癌防治日暨甲状腺癌全流程管理及科普宣传大会” 同期在广州举行,全国权威专家围绕“防—筛—诊—治—康”展开交流,强调甲状腺癌防治要从单一治疗转向全周期管理。专家指出,术后管理仍是当前防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一旦随访和治疗不规范,将显著增加复发和转移风险。
“复发风险不同,管理策略就不同。”田文教授表示,“比如高危患者除了甲状腺素抑制治疗,还可能需要配合碘131治疗;而低危患者虽然初期风险不高,但在随访过程中仍可能出现转移,从低危转为高危。因此,动态评估和随访是最关键的理念。”
术后动态评估的关键是将患者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提高到目标范围,以便进行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检测和全身碘扫描(WBS)。目前临床上升高“促甲状腺激素”的方法有两种:“传统停药法”生理性的升高“促甲状腺激素”;采用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实现短时间内的 “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快速升高。
传统的“停药法”在评估过程中带来了痛苦和风险,导致许多患者拒绝或延迟评估,进而影响复发的及时发现。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rh-TSH)可用于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动态评估,该药物的应用能够提升患者对动态评估的接受度,从而改善长期生存率。
在具体随访安排上,田文教授建议,术后1个月应进行复查,主要评估伤口恢复和用药情况;3个月时进行超声检查及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之后再根据治疗情况逐步调整频率。常规情况下,术后前半年复查较为密集,随后可逐渐延长为3个月、半年甚至1年一次,但始终要结合病理分层和个体情况来动态评估。
针对患者普遍关注的药物治疗,田文教授特别强调科学规范用药的重要性。“有些患者会自行停药或随意加减剂量,这是非常危险的。药物保存环境、服药时间间隔、剂量调整,都需要医生指导和动态检测。”
在生活方式方面,田文教授建议患者应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他提醒,饮食上应避免过量摄入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但需正常食用含碘盐及鸡蛋、鱼、虾、肉等丰富的蛋白质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等,日常仍应保持均衡饮食。“保持愉快心情、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对降低复发风险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