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养生 需兼顾祛湿润燥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张玉榕 通讯员 高莹 朱珊)秋分将至,厦门依旧暑气蒸腾,雨水也不时来袭。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洪小菲提醒,厦门秋季养生需兼顾祛湿与润燥。
洪小菲介绍,厦门作为沿海城市,本身湿气较重,今年入秋后雨水偏多又进一步增加了外湿侵袭人体的风险。中医理论认为,湿气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源于多雨、高湿度的环境,而内湿则源于人体运化水湿能力不足。“近期门诊中,不少患者出现舌质胖大、齿痕加重、身体困重、大便黏腻等外湿引动内湿的典型症状。”洪小菲表示,这些症状在脾胃虚弱、阳虚体质人群中尤为明显。
与此同时,秋燥问题也不容忽视。洪小菲指出,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燥邪的特点是干涩,容易耗伤人体津液。秋天的“燥”是天地间的一种收敛、肃杀之气,所以尽管雨水较多,秋燥依然存在。加之可能使用空调、暖气等设备,也会加重局部环境的干燥。当燥邪侵袭,津液耗伤,就会出现口唇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眼睛干涩,甚至出现干咳等症状。
针对今年这种特殊气候,洪小菲建议市民首先要学会判断自身症状。若以身体困重、大便黏腻、脾胃胀气为主要不适,需要侧重祛湿;若以口干眼干、皮肤干燥、喉咙干痒为主要表现,则应该注重润燥。在起居调理方面,要顺应气温变化,特别注意早晚保暖,避免寒邪入侵。饮食调理方面,祛湿可选用生姜、蒜、胡椒等发散食材,以及山药、薏米、扁豆等祛湿食材;润燥则推荐银耳、莲藕、荸荠、梨子等滋阴生津的食物。对于“湿”“燥”并存的情况,可以灵活搭配食材,如在银耳百合汤中加入少量陈皮,既能润燥又能健脾祛湿。
洪小菲特别提醒,夏季过多食用生冷寒凉之物,会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入秋后若叠加外湿,容易进一步加重内湿问题。市民应根据自身体质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必要时可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