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标签迈入数字化时代
“食品标签字太小,看不清配料表和生产日期”“费了好些工夫才找到需要的信息”……
针对消费者这种感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基于3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进一步细化数字标签应用要求。
从数字标签中,消费者和食品行业可以享受哪些“红利”?数字标签对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能提供哪些助力?
实现标签信息“可听、可播、可放大”
《公告》明确,数字标签是指食品包装上采用二维码等信息化手段展示的食品标签。
“通过扫描数字标签二维码,消费者可以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了解食品标签信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一室副主任于航宇介绍。
在参与《公告》起草的多位专家看来,数字标签突破了食品标签“实体化”的边界,实现了食品标签信息“可听、可播、可放大”功能,有效解决了标签信息“找不到、看不清、读不懂”的问题。
目前,上海、广东、山东、湖北、湖南、北京等省市正在推广数字标签,包括一些品牌的乳制品、粮油、焙烤食品、肉制品、饮料在内的超千款食品,已经制作、使用了数字标签。
“数字标签不强制标示所有强制性标签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到期日等,但应与实体标签上展示的信息保持一致。”于航宇强调。
为了帮助消费者快速找到食品上的数字标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会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设计了数字标签专属logo,标志主体以汉字“食”为设计原型,融入“人”与“民”的笔画元素,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食品安全理念。
鼓励数字标签等“多码合一”
今年3月,食品安全新国标为数字标签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规范依据,但很多食品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等待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出台。
“这次《公告》的出台,通过鼓励‘多码合一’、标签简化以及明确可展示更多信息的措施,解决了食品生产企业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将极大推动数字标签技术在行业的普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总工程师李宇表示。
近年来,令人反感的广告弹窗、飘窗,在《公告》里被明确列入“禁令”——严格禁止干扰正常阅读的弹窗、飘窗等元素,且数字标签必须清晰、醒目、易读。
通过数字标签的应用,可以展示更多因实体标签版面受限而无法展示的合法信息,包括配料具体来源及生产工艺细节、详细食用方法建议、食品安全与营养特性说明、全链条产品追溯信息等。对此,李宇指出,实体标签还可简化生产者地址标示,聚焦消费者关注的信息,减少食品企业生产成本。
赋能绿色低碳发展,也是出台《公告》的根本目标之一。于航宇表示,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将数字标签的二维码与食品标签上的追溯码、结算码等整合,实现“一码多用”。
他以饮料瓶为例:每瓶饮料标签以碳排放0.013公斤计算,100亿瓶约13万吨碳排放。标签信息每减少10%,可节省相当于超1万户家庭1年用电量的碳排放。以16万家生产企业计算,平均每年降低1万元的成本,食品行业每年可节省16亿元。
助力打造食品数字标签生态链
于航宇指出,相对于食品实体标签,数字标签不仅便于消费者更好地了解食品,还能进一步助力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风险交流、食品信息展示等。
《公告》明确,数字标签展示的内容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国标强制标示规定,任何修改更新,必须完整记录修改内容、时间及操作者信息,确保全过程可追溯,避免篡改。
李宇表示,数字标签是行业数字化升级的重要一步,《公告》的出台将为数字标签的全面应用提供充分保障,也将为食品生产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动力。
提及如何兼顾不方便使用移动设备的人群,于航宇表示,这一点不用担心。使用数字标签后,消费者关注度较少的食品生产者地址等信息会得到简化,而实体标签信息则更聚焦于消费者关注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消费者阅读食品标签时的体验。
除不断优化展示信息外,后续数字标签还将与网络食品经营、智能家居等相衔接,打造食品数字标签的生态链。
“数字标签的应用,标志着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正式迈入数字化新阶段。”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宫国强表示,今后将继续推动食品数字标签的发展,引领国际数字标签建设,提升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