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福建首例机器人在冠脉上“绣花” 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2025-08-26 10:37:14厦门网佚名查看次数:6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心外科执行副主任潘荪教授查房。(医院 供图)

  ●时间:7月16日 ●地点:复旦中山厦门医院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洪于蕙 卢燕华)吴先生不到40岁就得了冠心病,心脏一根重要血管狭窄程度高达80%,必须手术打通生命通道。放支架?年纪轻轻的他担心长期通畅率。开胸做搭桥手术?一想到要断骨,他就心惊。这可怎么办?

  最终,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心外科执行副主任潘荪教授联合知名心外科专家夏利民教授带领团队创新手术方案,为吴先生实施福建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微创冠脉搭桥手术,仅用3个小孔和一个小切口,成功为其重建生命通道。

  壮年男子心梗,拒放支架

  吴先生平时血脂比较高,去年底,他突然开始胸闷、胸痛,到医院一检查,居然是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清晰地显示,他心脏最重要的血管之一——前降支,出现了严重狭窄。当时,外院医生建议他植入冠脉支架,这是常规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考虑到自己正值壮年,吴先生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治疗,在外院进行了球囊扩张治疗。

  可惜,才过了半年,胸闷、胸痛又一次来袭。这次,他慕名来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寻求心外科执行副主任潘荪教授的帮助。

  潘荪教授仔细分析了他过往的检查资料和最新的病情,神色凝重。吴先生的冠心病诊断明确,前降支近中段的狭窄程度已高达80%,若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手术指征无可争议,但摆在面前的难题是:患者态度异常坚决——考虑到术后需终身服用抗凝药,且存在再次堵塞风险,他拒绝了传统的冠脉支架植入,也不愿接受创伤巨大的开胸搭桥手术。然而,即使是相对微创的单切口搭桥手术(MIDCAB),也因为操作过程中需要过度撑开肋骨,常导致肋骨骨折和术后剧烈疼痛,同样被吴先生婉拒。

  显微“绣花”,重建生命通道

  面对这位年轻患者对生活质量和远期疗效的双重诉求,潘荪教授陷入了深思。常规路径已被堵死,难道没有更优解?一个创新性的方案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运用代表外科手术巅峰科技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原来狭窄的主路旁边再造一条不亚于主路宽度的“高速路”,血液就可以快速通过,患者血管的远期通畅率会优于支架。

  潘荪教授介绍,这个“高科技组合拳”仅需在患者左侧胸壁上精准地开三个仅约8毫米大小的“钥匙孔”。在机器人稳定、高清放大10倍的3D视野下,医生的操作被转化为机械臂端稳定而精准的动作,犹如在血管上施展“显微绣花功”。这种技术能极其精细、轻柔地游离出作为“新生命线”的左乳内动脉,最大程度减少血管损伤,而这恰恰是保障搭桥血管长期通畅的关键。获取血管后,再通过一个约5厘米的左胸第5肋间前外侧切口,在心脏持续有力的跳动下(无需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将这条精心获取的“生命通道”完美吻合到严重狭窄的前降支上,重建心脏的血流“高速公路”。

  这个方案令吴先生看到了希望。经过心外科、麻醉科、危急重症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周密评估和术前准备,7月16日,这场备受瞩目的福建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微创冠脉搭桥手术正式拉开帷幕。

  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手术室内,心外科潘荪教授、夏利民教授、钟玉斌主治医师与麻醉科执行主任梁超专家团队、护理团队密切配合,沉稳操作,达芬奇机器人的“三只手臂”在狭小的空间内灵巧翻飞,高清视野下,左乳内动脉被清晰、完整、无损地分离出来。

  检测显示,血管流量极佳。随后,医生通过5厘米的切口,在跳动的心脏上,凭借精湛的技术,将左乳内动脉精准地吻合至前降支病变远端。

  为确保“桥梁”畅通无阻,术中使用了超声检测,结果显示血流澎湃,流量达到理想数值,宣告血管吻合成功!

  不用断骨,创伤小恢复快

  在危急重症科执行副主任马杰飞专家团队的悉心照护下,术后第1天,吴先生就顺利脱离了呼吸机,转回普通病房。更令人惊叹的是,术后仅仅第4天,他就达到了出院标准,健步走出了医院大门。

  吴先生告诉记者,患病后,他曾四处打听,得知有人做搭桥手术住了一个月的院。“在大家的印象中,心脏搭桥手术要把骨头弄断,创伤较大,至少也得在医院住上十天半月。没想到这次手术,几个小洞就解决了,也没伤到我的骨头,恢复速度比我想的快多了。”

  目前,困扰他许久的胸痛、胸闷等心肌缺血症状已完全消失,日常出门活动都不受影响。

  这例手术的成功,不仅是达芬奇机器人这一尖端科技在福建心脏外科领域应用的历史性突破,更是微创心脏外科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以更小的创伤、更精准的操作、更快的康复速度,为像吴先生这样拒绝传统大切口手术、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冠心病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标志着福建微创心脏外科技术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医生手记

  牙疼肩背痛也需警惕冠心病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心外科执行副主任潘荪: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导致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的心脏病,其本质是心脏的“供血管道”堵塞。其核心症状表现为心绞痛,胸骨后出现压榨性闷痛,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后可缓解;尤其要警惕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后背或牙齿。一旦胸痛持续不缓解并伴大汗、濒死感,可能是心肌梗死,须立即拨打120急救。

  目前冠心病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适用于冠脉轻中度狭窄(左主干狭窄<50%,余冠脉狭窄<70%)。手术治疗包括两类:一是介入治疗,也就是俗称的“放支架”,把狭窄的血管打通,不用开刀,适用于急性心梗急需恢复冠脉血流、单支或局限冠脉病变、高龄或体质差等不耐受搭桥手术的患者。二是搭桥手术,通俗地说就是绕开狭窄血管,重新搭一条血管通路,效果更持久,适用于多支血管严重弥漫性病变、左主干病变或介入治疗困难、效果不佳的患者;搭桥手术可以开胸做,也可以微创做,具体治疗方案需由专业医生结合病情、进一步评估后实施。

  链接

  守护“心”健康 心外科先进技术扎根厦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学科,在著名心外科专家王春生教授的带领下,曾创造了十余项“国内第一”,是中国最顶尖的心脏外科中心之一。作为由上海总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运营、同质化管理的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已拥有国内先进的心血管复合手术室,为开展各种介入微创瓣膜手术创造了最佳条件。

  自王春生名医工作室成立以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心外科在王春生教授及其名医工作室专家成员的指导和助力下,依托上海总部心外科的优势,每年完成高难心脏外科手术约200台,三四级高难手术占比达到100%,同时常规开展心脏微创手术,微创手术占比近40%,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手术、冠心病手术、大血管手术以及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不开刀手术等,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99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