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温度是握住患者双手的体温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通报,对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医生肖某及涉事人员董某莹的严重违规行为作出处罚:肖某因在手术中抛下麻醉患者离开、将个人情绪凌驾于患者安全之上以及与董某莹存在不正当关系等行为,被吊销医师执业证书并禁止从业五年;董某莹因伪造入学资格、学术论文剽窃、科研诚信问题等,被撤销学位证书及医师资格。通报同时指出,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存在管理漏洞,已督促其整改。
个案总会翻篇,但这件事提出的警示不能翻篇——当医生背离对生命的敬畏,医学的尊严便如同被抽去地基的高塔,迟早崩塌。人类对医学的敬仰,始于远古时代巫医不分的神秘崇拜,在数千年文明演进中逐渐沉淀为一种共识:医学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以生命为尺度;医生之所以崇高,是因为他们是生命的捍卫者。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在爱琴海边立下誓言:我愿以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行医。两千多年后,中国的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不惜拿自己做实验,记录下服用曼陀罗花后的中毒反应:“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这些穿越时空的身影,诠释着医学最本真的模样——敬畏生命、护佑生命。
医学的尊严,往往在关键处闪光。山西省浮山县人民医院的李迎春医生,面对心脏骤停20分钟的年轻人,连续两次电击除颤失败仍不放弃,最终在第三次电击后把生命从鬼门关拽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胡伟国医生,面对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的抉择时,总会自问:“如果躺在手术台上的人是自己,该怎么做?”最终“所做的就是主动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尊严留给患者”。这些故事中没有曲折的情节,却让听诊器有了温度,让手术刀有了慈悲。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从来不等于器械与数据,而是对生命从诞生到谢幕的全情托举。
从神农尝百草到现代器官移植,医学的进步始终与人性之光交相辉映。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精密的手术机器人或更先进的基因技术,更是“医者父母心”的初心——当一名患者躺在病床上,他/她能感受到的医学的温度,是自己双手被握住的体温。
“肖董事件”的通报不是终点,而是深入推进医德医风建设的加速点。我们期待的不仅是制度的修补,更是医学本质的回归:让每个医学生在解剖课上触摸的不仅是人体器官,更是生命的重量;让每位医生在手术台前握住的不仅是柳叶刀,更是对生命的承诺。唯有如此,医学才能永远闪耀人性的光芒,在敬畏中抵达真正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