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厦门9年前建成全省首个互联网医院 如今数量已达14家

2025-05-08 15:51:42家庭医生在线佚名查看次数:5

市中医院儿科医师王戌抽空在该院互联网医院平台回复患儿家属的咨询。(李琪彬 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刘蓉 张玉榕)在“指尖购物”成为生活常态的今天,“指尖就医”逐步成为一些市民的就医常态:在线复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乃至AI辅助诊断等新兴服务,让传统就医模式逐步变革。厦门14家公立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年问诊量最高超11万人次/家,但随机采访的 50名年轻人中,却仅个别知晓这些本地线上就医渠道。“指尖就医”离大众生活究竟还有多远?

  近期,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中医院等互联网医院功能再升级,从微信发起问诊到在家收到药,岛内平均2小时即可完成复诊药品配送服务。

  甲亢患者冗冗是互联网医院的一名深度获益者。她只需打开“厦门市中医院互联网医院”小程序,点击互联网医院平台上的医生就诊对话框,上传定期复查的检验检查报告、本人舌苔照片、详细填写近期身体症状描述。如果快的话,15分钟左右便能接收到医生的复诊建议及处方药单,药品最快可在2小时内送到岛内的住所。

  记者从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卫健委”)获悉,截至2025年4月中旬,厦门获批互联网医院资格的14家三级医疗机构包括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厦门市第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等,涵盖了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心血管病、精神病、妇幼保健、眼科)等类型。今年还有多家医疗机构正在申请互联网医院资质。

  今年,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互联网医院的发展又注入了新活力。在这背后,一系列问题亟待深入探讨:市民对互联网医院的实际使用率究竟如何?能看什么病?它真的能帮老百姓解决就医需求,缓解就医难、排长队的问题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一线,试图梳理互联网医院在发展中的实际成效、面临困境以及市民的真实体验。

  在互联网医院能看什么病?

  可对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开展复诊,但不允许首诊

  互联网医院是通过在线平台提供线上就诊服务。它并非简单的 “线上挂号”,而是融合了在线问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健康管理等多种服务的全流程医疗平台。国家卫生健康委明文规定,互联网医院可对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开展复诊,但不允许首诊。

  目前,我市互联网医院线上就医访问数据量最大的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厦门市中医院。综合我市多家公立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数据显示,线上求诊的热门科室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皮肤科、妇产科、儿科、肿瘤内科、中医科等,多是咨询一些常见病及多发病。

  不过,部分科室患者在线上平台就医仍有困难。例如,骨科、普外科等外科,患者的伤口换药、手法复位等外科操作必须在线下完成;受药品管控及疾病特殊性影响,有部分精神、心理类疾病不适合单纯线上问诊;儿科起病急,变化快,且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常需要医生实施叩诊、触诊等必要检查,患儿若症状明显加重时应及时线下就诊。

  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陈兰强调,一般来说,多数慢性病可以进行线上复诊。但是,每个慢性病都有危急值,比如高血压,如果出现收缩压到了180mmHg,舒张压到了100mmHg以上,病人出现头昏、头晕、心慌等任何一个症状、体征,都不能在线上看,需引导、分诊到线下专科。因此,线上诊疗行为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和临床诊疗指南进行合理诊治。

  互联网医院实际使用率为何不高?

  就诊标准、医保支付、医生动力、老年群体接受度尚待完善提升

  对患者来说,使用互联网医院最明显的感受是“省时省钱”。李先生第一次通过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完成术后复诊时,算了一笔账:线上挂号费仅18元,相较于线下主任号便宜了32元;从开始问诊到拿到药方,整个过程只用了20多分钟,而以往往返医院加上排队取药,至少要耗费2个小时。

  但从接诊数据来看,各家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总量与线下门诊总量相比,差距仍较大,有的线上平台问诊总量不及线下的1/10。

  与国内部分知名品牌的互联网医院知晓度相比,记者在不同场合随机对50名25岁—35岁的市民采访发现,受访群体中知晓厦门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存在的人数不多,大家更普遍地是使用其公众号(订阅号)完成预约挂号、查询报告等常规操作。此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效果仍存在较大缺口,老年人对互联网医院的知晓率则更低。

  在走访、使用多家互联网医院后,记者发现,除去医院的软硬件设施外,医院重视程度、运营推广力度、互联网医院系统功能设计的易用性,以及线上平台设计与患者咨询需求的匹配度,都是决定百姓对互联网医院接受与否的重要因素。

  线上就诊标准的差异,增加了百姓就医的麻烦。以诊疗范围为例,对“复诊”的界定标准,各家不尽相同。部分互联网医院仅要求患者曾在同一医院线下就诊即可,而部分医院则要求提供本院线下的半年内病历记录。

  医保支付也是一道“卡脖子”难题。目前,线上检查检验线上开单结算,暂时还无法纳入医保报销流程。

  黄医生是我市一家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她的线上患者有近三成是外地复诊患者。“互联网医院绝非简单地将线下流程照搬到线上。”黄医生说。但也因此,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线上问诊收费远低于线下,沟通时间却至少是线下的两倍,对医生的积极性调动有限。医生线上接诊时长15-20分钟/人次是常态,甚至更长,“线上问题更琐碎,比线下接诊还累。”一名医生坦言。许多患者上传的体检报告、用药记录等关键信息完整率较低,医生常常需要反复询问患者病史,甚至有患者上传的检查单是手机翻拍的模糊版本,加大了解读难度。且医生工作繁忙,班外时间线上接诊动力不足,患者能在半小时内收到医生回复算快的,等几小时是常态,有的患者甚至等到24小时后系统自动退号了仍未等到医生的回复。

  福建省规定医师晋升高级职称需与门诊量挂钩,且半天累计满15名患者才算一次工作量。线上接诊受患者群体、线上诊疗流程等多种因素影响,较难满足半天接诊满15人的要求。

  患者对线上诊疗的认知有限,也是互联网医院发展的一大障碍,尤其是老年患者。年近七旬的市民赵阿姨坦言,自己对智能手机操作并不熟练,加之手机界面上的字体小且密集,辨识起来颇为吃力,自己只能选择线下就诊。

  与传统医院如何更好兼容?

  政策与激励机制 需双管齐下

  针对互联网医院医生动力匮乏等痛点,多名业内人士呼吁应从政策与激励机制双管齐下:

  一方面,建议将线上问诊费用标准与线下诊疗拉齐,或推行“接诊量+服务质量”双维度阶梯式奖励(如完成基础工作量后给予专项补贴),以经济杠杆撬动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亟需将线上服务纳入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核心评价体系,通过量化指标明确线上工作的价值权重,从制度层面消解医生对“线上诊疗边缘化”的顾虑,真正实现线上线下同质同效的医疗价值认同。

  在医保支付方面,期盼能开放线上处方、检验检查线上预约的医保实时结算功能,有效引导患者分流,成为提升互联网医院服务效能的关键突破口。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是否可尝试利用已告别一线但期望继续为患者贡献力量的退休医生,来解决当下线上平台诊疗实时性不强的痛点。鼓励退休医生或是有余力的医生在固定时段云坐诊,解决互联网诊疗实时性的问题。

  当前,各家医院已陆续引入AI技术,可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厦门已有医院引入人工智能,可根据线上就医时患者的评估情况、时间等推荐合适的线下门诊,解决患者不知如何选择医生等困扰。

  老年人该如何便捷实现“指尖就医”?以上海嘉定区为例,该区今年为全区12家养老机构搭建“养老院+互联网医院”平台。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和封浜敬老院签约共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和区民政局签约共建,帮助养老院工作人员、老人,甚至老人家属学会用好互联网医院。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还推出志愿者“手把手”教学老年人智能就医操作,依托“中山-吴淞”医联体平台,为老人定制“加强版”医疗服务方案,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老人能享受到日常健康管理,还能直接连线吴淞中心医院的专科医生团队,享受到在线诊疗、慢病随访及双向转诊等服务。

  当然,为提高互联网医院服务效能,医院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优化线上诊疗流程、完善服务功能,以提升患者使用黏性。

  在线上医疗质量方面,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陈兰强调,互联网医疗的本质仍是医疗,只是医疗服务的空间、载体发生了改变。对此,对线上诊疗的质量管控仍应遵守线下相关规定,并在线下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举措的基础上,完善互联网诊疗相关管理制度。市卫健委医政处为完善互联网医疗活动的规范开展,在2024年7月成立了市互联网质量控制中心,指导各医疗机构根据各自医院实际情况,针对医疗服务质量实施常态化管理,提升信息化服务效率,将医院相关的合理用药监测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智能医疗安全监控平台、互联网药物配送等进行有效监管和质量控制,通过规范的互联网医疗,切实解决百姓就医难问题。

  鹭江茶桌仔

  突围之路任重道远

  ●刘蓉

  2024年11月底,国内知名互联网医疗平台“好大夫在线”发布2024全国医院互联网口碑排行榜,厦门仅有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的感染内科上榜,位列感染内科专科全国第4名。这一成绩虽凸显了厦门在细分专科领域的实力,但也折射出其互联网医院发展的结构性短板,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相比,厦门在互联网医院建设上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杭州全市11家市属医院,187家区、县(市)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入驻杭州市互联网医院平台,上线特色应用专区、好药专区、皮肤专区、义诊专区、护发专区、减脂专区等六大专区,开展多场线上义诊和科普直播,实现预约挂号候补,提升号源分配效率。注册用户超500万人,日均访问量超20万人次,线上咨询、复诊、便捷配药累计服务达118.4万人次,形成了“看病—报告—复诊—配药—结算”完整的线上服务闭环,还推出数智陪诊服务覆盖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深圳在互联网医院服务功能拓展上先行一步,构建了“线下+线上”闭环服务模式,创建名医中心、远程疑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推出“互联网+整合式全病程专病健康管理”并实现创新支付,内分泌科试点管理的“糖友”患者整体血糖达标率达80%。今年4月,已有近450个人工智能产品在深圳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用落地,“AI+医疗”已广泛应用于在线问诊、复诊开药等场景。杭州依托“城市大脑”等数字基建,在AI辅助诊断、电子健康档案互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相比之下,厦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疗服务延伸和健康管理精细化方面,尚未形成成熟且可复制推广的模式。缺乏全市统一的医疗数据共享平台,而技术应用的不足也使得厦门互联网医院难以满足患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需求,限制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针对现阶段的这些“病症”,厦门发展互联网医疗该如何“对症用药”?

  在采访中,多位业界人士提到,“整合”“创新”“数字化改造”是关键。一方面,要推动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互联网医院建设,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另一方面,要鼓励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升互联网医院的智能化水平,探索更多符合本地需求的特色服务模式。此外,还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化改造,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互联网医院真正成为普惠民生的 “数字健康引擎”,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实现互联网医院高质量发展。

  数据

  我市互联网医院已有14家

  截至2025年4月中旬,厦门获批互联网医院资格的14家三级医疗机构包括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厦门市第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等。今年还有多家医疗机构正在申请互联网医院资质。

  互联网医院注册用户女性多于男性

  我市互联网医院注册用户中,女性占比高于男性,或与女性对健康关注度更高有关。

  16岁-55岁用户占比超九成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互联网医院的数据显示,互联网医院注册用户以中、青年为主,16岁-55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超过九成,这与手机智能化接受度有关。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中医院访问量最大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6年4月15日建成福建首个互联网医院,截至2024年年底,该院累计注册用户达223.61万,2024年年度新增注册用户32.6万,互联网医院2024年网络问诊订单量达116450笔,日均接诊322人次,同比增加14%。

  市中医院于2021年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累计注册用户已超77万人次,累计问诊量已达27.6万人次,日均问诊量超过 250人次,单日最高4924人次。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07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