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洲院士:AI时代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更需协同创新
新华网杭州4月28日电 (刘映)当前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在此背景下,中医药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近日,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四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众多专家围绕该话题展开深入研讨,知名中医脑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田金洲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AI时代的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守正”,更需要“创新”。创新,不仅是科技赋能,还是一场制度、科技、产业、人才协同创新的系统变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田金洲
中医药事业发展是创新与协同的成果
田金洲院士在采访中回溯了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指出每一次医学进步的背后都是创新与协同的成果。比如明代末期江浙地区瘟疫流行催生了吴又可的《温疫论》,其突破传统伤寒致病“六经辨证”理论,提出“戾气致病”学说,成为中医疫病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至清代,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他强调说,这些创新并非孤立个体的成就,而是历代医家智慧协同的结晶。
“现代医学面临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复杂疾病挑战,单一诊疗模式很难满足医疗需求。以老年患者为例,治疗肝脏病需兼顾肠胃功能,治疗肺病需考虑肾脏关联,这要求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协作,借助现代检测仪器与化验手段,形成‘协同作战’的诊疗体系。”田金洲说,为此他提出了“三同”理念(与人民需求同步、与学术共识同理、与科技发展同频),针对中医行业的特殊性,强调通过技术整合提升疗效与安全保障,具有现实价值。他强调说,协同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融合,更是思维方式的突破。传统中医强调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而现代医学注重精准化与标准化,二者的结合既能发挥中医原创思维的优势,又能借助西医技术提升诊疗效率。
AI赋能中医教育需坚持“适度性开发”与“适应性应用”
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学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因素,中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中医原创思维非常重要,然而在教育中充分运用AI时,也要警惕过度依赖AI可能对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田金洲表示,如何坚持传承中医的思维方式,开展医疗活动,培训他们用中医思维认识疾病、处理疾病、诊断疾病,这个观点和原则十分重要。他以临床教学为例,肯定了AI技术的应用潜力。通过AI模拟诊疗流程,学生可系统掌握临床检查、信息采集与诊断分析等技能。例如,AI模型可生成标准化病例,要求学生输入检查数据并比对诊断结果,从而检验其临床思维的准确性与稳定性。通过仿真训练强化技能,缩短医学生培养周期。
对于AI技术可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冲击,田金洲表示,中医教育尤其注重“原创思维”与“独立辨证能力”,若完全依赖AI生成的标准化答案,学生易陷入思维定式,削弱对复杂病证的分析和判断力。他以中医“寒热辨证”为例,指出AI虽能提供标准答案,但无法替代医者对患者个体差异的细致观察与动态分析,也不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此外,AI生成内容的可靠性问题也需警惕。他强调说,医学教育应坚持“适度性开发”与“适应性应用”原则——技术需根据行业需求精准开发,应用场景需严格限定。例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早期仅适用于泌尿系统手术,因其参数设计具有针对性。同理,AI在中医教育中的应用应聚焦基础技能训练,而非替代高阶临床思维培养。
针对未来AI技术的监管,田院士提及国际经验,如英国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的共识,以及我国“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主张“边发展边规范”的模式。我国AI监管政策在发展完善中,但开放探索与适度约束并行的策略,符合国内医学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他呼吁,院校在引入AI技术时需平衡效率与质量,避免盲目追求“技术迭代”而忽视人文关怀与思维深度。
以历史经验为镜,通过协同创新整合多元资源;以技术赋能为翼,在AI时代探索中医药领域的适应性应用模式。田金洲表示,无论是中西医结合的“协同作战”,还是AI教育的“适度开发”,其核心均在于“守正创新”——在坚守中医原创思维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拥抱技术变革,实现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