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我市卫生健康系统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025-03-14 17:05:47厦门网佚名查看次数:53

  嘉莲社区开展健康义诊,服务社区居民。

  医务人员开展“长者防跌倒运动干预”宣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送药上门,关怀老年人健康。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陈莼 通讯员 张从云 陈艳丰 图/市卫健委 提供)

  2024年是厦门市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关键之年。

  这一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高质量发展为引擎,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医疗改革,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时代答卷。

  眼下,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优化医疗服务水平,通过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拓展延时服务,建设“15分钟健康圈”等方式,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实现新跨越

  2024年,厦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传捷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厦大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厦大附属翔安医院、厦医附属口腔医院成果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全市已获批1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9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新增开立19个名医工作室;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引入开展新技术134项,填补60项区域医疗技术空白,增强了引领全市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中医药发展成绩斐然。厦大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获批首批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糖尿病“三师共管”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获国家中管局肯定批复;同安区完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评审工作。

  全生命周期服务更优质。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托育机构451家,总托位23385个,千人口托位数达4.39个。市妇幼保健院牵头开展0-3岁特殊儿童托育服务专项工作,填补特殊儿童托育空白。全市累计建成母婴设施617个,其中多性别母婴室59个。为适龄女性提供免费筛查“两癌”累计21万余人。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持续增强

  包括创新慢性病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市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为抓手,在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同时,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咨询指导,开展随访和康复指导等工作。此外,全市积极构建社区综合防控模式,改善环境质量,增加绿地面积和健身场所。

  2024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2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9岁)4.62岁,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9.3岁)4.3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2.5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64‰,婴儿死亡率1.21‰,妇幼健康核心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9.06%,比上年度提高3.0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19个百分点,继续领跑福建。

  在强基层方面,我市持续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标准化建设,2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水平,占比68.3%,居全省第一;3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国家胸痛救治单元评审验收,覆盖率达90.2%,居全省首位。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医联体建设,完善慢病专病中心防治管理模式,推进全市16个专病防治中心管理提质增效;建立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扩大基层用药种类;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有感”行动,推动实现“六个拓展”,做好家庭病床服务;加强基层儿科、口腔、康复等重点科室建设,开展体重管理、睡眠、精神卫生等服务。

  进一步拓展基层试点

  提升“15分钟健康圈”覆盖率

  我市将进一步优化基层卫生网点布局,加快推进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建设,进一步提升“15分钟健康圈”覆盖率。

  同时,通过延长社区门诊服务时间,方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家庭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目前,全市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个镇卫生院,都开展了门诊“延时”服务。

  通过软硬件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海沧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现基层CT全覆盖,其中东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引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谭黎杰名医工作室”等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小病不出区、慢病不出村、高龄不出户”;翔安区计划新增金海、民安、香山、凤翔街道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固基础方面,我市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做大做强、向社区医院升级发展,因地制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体规模、建设标准和服务辐射能力。推进基层装备更新升级,优先推进基层机构CT、彩超、数字射线成像(DR)、内镜、呼吸支持等检查设备配置扩容。继续开展“千名医师下基层”、二三级医院医师下沉基层签约活动。探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应用,在基层信息系统部署DeepSeek,提升服务能力。

  探索体卫融合健康管理

  引导市民参与科学运动健康锻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提高,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以及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截至目前,市卫健委、市体育局陆续在梧村、莲前、筼筜、开元等全市六个区的28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体卫融合示范社区”试点建设工作。探索以信息化为基础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人群运动模式及运动方式,充分发挥体育健身指导在慢性病干预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更多人群参与科学运动健康锻炼,实现从被动干预到主动参与的意识转变。

  在思明区梧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智能健身房里,每天都有社区居民在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锻炼。通过创建集智慧健身房、体卫融合等各类项目为一体的健康管理中心,以及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分层管理,梧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建立起慢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体卫融合的服务路径。

  在保基本服务方面,我市将持续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慢阻肺病等慢性病患者分级连续健康服务,推进多病共防共管。结合基层“体卫融合”,抓好体重管理工作,做好“医养结合”“医育结合”等工作。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94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