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时节话养生 专家解读健康指南
12月21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气。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是调养身体、预防疾病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节,如何科学养生、防病于未然?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冬至养生,遵循“冬藏”原则
随着冬至的到来,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万物进入闭藏状态。中医所讲的“冬藏”,就是顺应这一自然规律,进行身心的调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朱立国在发布会上介绍,“冬藏”主要藏的是人体的精气和神志,在这个时节要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储存能量。同时,冬季昼短夜长,人的情绪容易低落,要注重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朱立国建议,冬至养生要遵循“冬藏”原则,注重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调养。饮食方面,可适当进食核桃、黑芝麻、桂圆、羊肉等温热食物以补肾助阳,同时搭配萝卜、白菜等蔬菜,避免滋补过度。起居方面,尽量早睡晚起,养阳气、固阴气。晚上睡觉前可以泡脚,有利于睡眠和气血畅通。运动方面,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达到身心同调的效果。
此外,艾灸、穴位按摩等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也适合在冬至时节进行。艾灸腹部的神阙、关元等穴位,按摩膝外侧的足三里等穴位,能够疏通经络气血,扶正祛邪,增加抵抗力。
加强防控,应对冬季呼吸道传染病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冬季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约是其他季节的2至3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徐建国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检测多种病原体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从目前数据看,有30多种病原体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其中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是当下主要流行的病原体。
专家提醒,常用的个体防控措施,如加强锻炼、注意个人卫生、消毒通风优化室内环境等,仍可发挥较好的预防作用。接种疫苗对老人和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若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怎么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在发布会上表示,一般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如果症状不严重,可以居家观察,并服用缓解症状的药物。如果症状加重,尤其是肿瘤患者、慢阻肺病患者、长期心衰患者等高危人群,应及时就医。
科学管理,守护心血管健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王建安表示,冠心病、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在冬季尤为高发。气温骤降时,人体为了保持体温,血管会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心脏负荷加重;同时,寒冷天气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在室内活动,户外活动相对减少,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血脂水平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王建安建议,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等,应特别注意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持室内温暖,外出注意保暖;适当增加室内运动,运动前做好热身;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饮食上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食物,避免过量摄入高热量食物;保持规律作息,确保充足睡眠。
此外,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冬至时节要特别注意保暖,按时服用药物,监控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
王建安提醒,心血管疾病发作时的典型预警信号包括胸痛、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同时也要关注非典型症状,如恶心、呕吐、咳嗽等。一旦出现心血管急症,应立即让患者平卧,拨打120急救电话,在专业指导下使用急救药物,必要时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