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4》成果发布
10月29日,“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2024”城市健康专题论坛暨《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4》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办。论坛以“推动城市健康高质量发展 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健康根基”为主题,围绕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健康治理数字化转型、实现城市健康质量与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等主题展开研讨。论坛正式发布《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4》年度评价成果,通过指数评估的方式交流经验、促进合作,为建设好人民城市进一步凝聚共识、贡献智慧,为全球城市发展探寻中国方案。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4)结果显示,全国城市健康水平与上一年度结果相比略有上升,东部城市健康水平持续引领全国。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三个城市群城市健康水平位列全国前三。从一级维度来看,城市间健康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优势显著;健康环境呈现“南优北低”;健康效用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分布格局。
大城市组中,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深圳健康水平保持领先。与指数2023结果相比,京沪互换位置,北京重返第一。珠海、广州重返引领级,青岛新晋引领级。青岛、沈阳、长沙健康水平进步明显。从引领级城市来看,医疗卫生经费保障、健康产业优势、健康支撑设施等指标优势较为突出。
中小城市组中,排名前十的城市总体保持稳定。湖州、三亚、通化、衢州、威海位列2024年度评价中小城市组前五名。中小城市组头部城市各具优势,比如湖州健康效用排名第一,居民体质水平优势显著;三亚在健康行为、健康环境方面表现亮眼。
发布会上,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体委主任史宗恺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城市健康指数”是学校紧扣国家需求与全球趋势,推动学科“大交叉”的重要尝试。作为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很好地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研究中与时俱进的调查和研究方法应用于实践,有助于充分认识社会发展进程,精准把握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原司长毛群安发表《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健康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毛群安指出,健康城市建设要以全面社会健康管理为目标,其评价指标要具有建议性、导向性、灵活性,通过科学评估的形式,着重关注慢性病、精神疾病的预防和管理等方面。此外,除政府评估外,“清华城市健康指数”作为第三方评估工作的研究成果,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有效抓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董家鸿的演讲以《推动健康治理数字化转型,构建健康中国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为题。在推进数智化健康治理方面,董家鸿提出四项建议:一需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系统的数智化健康治理框架;二要实现数据共享整合,构建全方位的数据互通互联与应用机制;三要实施监测评估,完善科学的实施监测和效果评估机制;四是案例传播推广,提升健康信息透明度,促进公众参与。并充分肯定了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对应引领健康治理数智化转型的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彭凯平就“城市健康核心要素——心理健康”为题进行了分享。彭凯平指出,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心理健康挑战,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紧迫议题。城市心理健康建设应综合考虑基础设施的可达性、疾病发病率、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社会支持网络的强度、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度,以及城市特有的积极心理模式。关注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质量、收入满意度、社会关系、个人目标实现状况等方面。倡导运用科学方法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有效应对心理危机。
据介绍,“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强调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围绕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类城市健康体系的核心角色,设计了6大评价版块(一级指标),分别为健康服务、健康产业、健康行为、健康设施、健康环境、健康效用,下设17个评价领域(二级指标)和39项评价项目(三级指标)。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分值越高,代表城市健康水平越好。依据城市健康指数分值结果,对评价城市进行分级。城市健康水平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引领级城市、优质级城市、平均级城市、发展级城市和追赶级城市。
此外,课题组还以城区人口规模为关键信息,将城市分为两组解读评价结果,合理反映城市发展所处阶段的差异性。其中,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列为大城市组,指数(2024)包含86个样本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列为中小城市组,包含210个样本城市。
回顾过去五年指数研究成果,全国城市健康水平均值从2020年的60.11提升至63.09,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引领级城市数量从1个增多至9个,而追赶级城市数量则从86个显著减少至10个。排名靠前和靠后的城市健康水平均有明显提升。
2024年,课题组进一步整合全球城市健康评价热点指标,完善城市健康状况国际比较体系,设计了医疗服务、生活行为、城市绿化、环境质量和健康结局五个健康维度;并拓展样本城市,纳入了16个国家的36个国际化大城市,包括伦敦、纽约、巴黎、新加坡等20个国际城市,以及北京、上海、香港等16个中国城市。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在健康结局、医疗服务和城市绿化方面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