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妇幼团队救治400克女婴 闯关200天\"巴掌妹妹\"出院了
2023-04-27 22:33:20厦门网佚名查看次数:393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匡惟 通讯员 林媛 魏珺 图/院方提供)体重400克,身长仅25厘米,皮肤薄如蝉翼,呼吸浅弱不规则……这个只有巴掌大的超早产儿,在200多天里闯过一道道生死关,终于长到了2440克,近日顺利出院。她的双胞胎哥哥也是早产儿,出生时830克,已在一百多天前出院回到家中。
据悉,这名女婴是市妇幼救治成功的体重最轻、住院时间最长、留置PICC导管次数最多、袋鼠式护理时间最长的超早产儿,也是目前全省救治成功的最低出生体重的双胞胎超早产儿。
产前保障
延长胎龄10余天
恰当时机实施剖宫产
比起普通孕产妇,多胎妊娠的风险成倍甚至十几倍增加。去年9月,怀了双胞胎的李女士在孕25周例行彩超时,发现其中一个胎儿生长发育迟缓。住院进一步检查,她被确诊为双胎并发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子痫前期为妊娠并发症,如继续妊娠病情很难控制,产科在保障母亲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治疗措施,延长了10余天胎龄。
但是,继续待产可能造成母体损害,随时可能发生胎盘早剥、心衰、颅内出血、胎死宫内等并发症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10月6日,产科团队选择了恰当时机,为李女士实施剖宫产终止妊娠。新生儿科复苏团队接到产科电话,立刻启动预案,团队成员迅速到位,配合产科医师为双胞胎顺利出生保驾护航。
顽强闯关
组建双胞胎救治护理团队
一次次将孩子抢救回来
距离足月预产提前3个多月出生的兄妹俩,哥哥体重只有830克,且有明显呼吸困难,而妹妹更让医护人员震惊:体重仅400克,身长25厘米,皮肤薄如蝉翼,呼吸浅弱不规则。
经过积极有效复苏后,兄妹俩被转至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NICU)进一步救治。他们被送进多功能暖箱,换上了高级呼吸机支持,用上了肺表面活性物质(PS)并进行脐动静脉置管。同时,医院迅速组建双胞胎救治团队,制定精细的诊疗计划,成立专项护理团队24小时专人专护。
经过前期的呼吸支持、抗感染及后期的抗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治疗,90天后哥哥顺利出院,妹妹仍在医护人员的守护下顽强“闯关”。
体重只有400克的小娃娃,要闯的难关太多了:因肺部发育不成熟,呼吸机支持5个多月;因DIC导致多次输注血浆、冷沉淀、血小板;因反复感染及肠内营养不足,导致严重的胆汁淤积、代谢性骨病……更难的是消化及感染关,胎儿时生长发育迟缓肠道发育极其不成熟,出生当天便进行母乳口腔护理和微量鼻饲喂养。
尽管新生儿科团队细心呵护,但因肠道发育极差、免疫力极其低下,持续腹胀导致加奶困难等原因,小宝宝多次肠源性感染导致全身严重感染,新生儿科团队一次次拼尽全力将孩子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
精心护理
精准评估一针置入
成功挑战全新置管术
三分医疗,七分护理。面对如此脆弱的生命,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危及孩子生命,任何一项操作都要求轻柔而谨慎。专项护理团队成员严密看护生命征变化,量身定制护理用具,营造舒适的类“子宫”环境,尽可能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开展开科以来第一例全程微量血检验。
PICC(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对孩子来说极为重要,是她的救命通道。面对不足成人食指大的胳膊,置管时更要精准评估。在PICC团队的默契配合下,她们一针置入,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刺激。
因为肠外营养支持需要和住院时间长所限,PICC管路需要拔除重置,新生儿科护理团队先后为其留置了六根PICC管。打最后一根PICC置管时,已无常规静脉可用,护理团队选择胸壁静脉进行PICC置管。
目前国内新生儿经胸壁静脉PICC相关案例报道极少,没有参考经验可供学习,团队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及默契的配合,进行这次全新的尝试和挑战,置管成功。
共同守护
多科室随时待命配合
不负家属信任成功过关
为了让小宝宝顺利过关,多科室做好准备,随时配合协作。
1月3日,孩子出现严重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经详细评估,新生儿科团队联合小儿外科团队做出需要急诊手术的决定。手术风险大,家属曾考虑放弃,但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医生。小儿外科团队用娴熟的腹腔镜技术为孩子做了“回肠造口术(双腔内近外远)”,手术很成功。
这次手术,也解开了孩子一直腹胀不缓解的谜题——回盲部肠狭窄和肠梗阻。术后不断优化调整深度水解奶和母乳喂养量,孩子奶量增加,体重也开始慢慢增加。3月造口脱垂,3月14日小儿外科团队为孩子做了肠造瘘术。
此前,因早产儿视网膜病,眼科团队为孩子做了双眼玻璃体腔穿刺、注药术。
200个日夜,从孕期保胎到顺利出生,从400克到2440克,市妇幼新生儿科、产科、小儿外科、眼科、超声医学科、放射科、医学检验科等多学科联合协作,守护着孩子闯过了一关又一关。4月23日,双胞胎妹妹终于迎来了与家人团圆的时刻。
【链接】
多学科一体化诊疗 守护“早到天使”
作为福建省新生儿救护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团队超早产儿救治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医院发挥医疗、保健相结合的优势,通过多学科协作,开启一站式贴心服务,让健康守护贯穿孕期、生产、新生儿救治全过程,一次次帮助“早到天使”创造生命的奇迹。未来,市妇幼保健院将依托一院两区平台,深化妇女儿童医疗服务和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医疗技术创新发展,带给患儿更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据悉,这名女婴是市妇幼救治成功的体重最轻、住院时间最长、留置PICC导管次数最多、袋鼠式护理时间最长的超早产儿,也是目前全省救治成功的最低出生体重的双胞胎超早产儿。
产前保障
延长胎龄10余天
恰当时机实施剖宫产
比起普通孕产妇,多胎妊娠的风险成倍甚至十几倍增加。去年9月,怀了双胞胎的李女士在孕25周例行彩超时,发现其中一个胎儿生长发育迟缓。住院进一步检查,她被确诊为双胎并发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子痫前期为妊娠并发症,如继续妊娠病情很难控制,产科在保障母亲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治疗措施,延长了10余天胎龄。
但是,继续待产可能造成母体损害,随时可能发生胎盘早剥、心衰、颅内出血、胎死宫内等并发症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10月6日,产科团队选择了恰当时机,为李女士实施剖宫产终止妊娠。新生儿科复苏团队接到产科电话,立刻启动预案,团队成员迅速到位,配合产科医师为双胞胎顺利出生保驾护航。
顽强闯关
组建双胞胎救治护理团队
一次次将孩子抢救回来
距离足月预产提前3个多月出生的兄妹俩,哥哥体重只有830克,且有明显呼吸困难,而妹妹更让医护人员震惊:体重仅400克,身长25厘米,皮肤薄如蝉翼,呼吸浅弱不规则。
经过积极有效复苏后,兄妹俩被转至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NICU)进一步救治。他们被送进多功能暖箱,换上了高级呼吸机支持,用上了肺表面活性物质(PS)并进行脐动静脉置管。同时,医院迅速组建双胞胎救治团队,制定精细的诊疗计划,成立专项护理团队24小时专人专护。
经过前期的呼吸支持、抗感染及后期的抗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治疗,90天后哥哥顺利出院,妹妹仍在医护人员的守护下顽强“闯关”。
体重只有400克的小娃娃,要闯的难关太多了:因肺部发育不成熟,呼吸机支持5个多月;因DIC导致多次输注血浆、冷沉淀、血小板;因反复感染及肠内营养不足,导致严重的胆汁淤积、代谢性骨病……更难的是消化及感染关,胎儿时生长发育迟缓肠道发育极其不成熟,出生当天便进行母乳口腔护理和微量鼻饲喂养。
尽管新生儿科团队细心呵护,但因肠道发育极差、免疫力极其低下,持续腹胀导致加奶困难等原因,小宝宝多次肠源性感染导致全身严重感染,新生儿科团队一次次拼尽全力将孩子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
精心护理
精准评估一针置入
成功挑战全新置管术
三分医疗,七分护理。面对如此脆弱的生命,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危及孩子生命,任何一项操作都要求轻柔而谨慎。专项护理团队成员严密看护生命征变化,量身定制护理用具,营造舒适的类“子宫”环境,尽可能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开展开科以来第一例全程微量血检验。
PICC(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对孩子来说极为重要,是她的救命通道。面对不足成人食指大的胳膊,置管时更要精准评估。在PICC团队的默契配合下,她们一针置入,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刺激。
因为肠外营养支持需要和住院时间长所限,PICC管路需要拔除重置,新生儿科护理团队先后为其留置了六根PICC管。打最后一根PICC置管时,已无常规静脉可用,护理团队选择胸壁静脉进行PICC置管。
目前国内新生儿经胸壁静脉PICC相关案例报道极少,没有参考经验可供学习,团队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及默契的配合,进行这次全新的尝试和挑战,置管成功。
共同守护
多科室随时待命配合
不负家属信任成功过关
为了让小宝宝顺利过关,多科室做好准备,随时配合协作。
1月3日,孩子出现严重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经详细评估,新生儿科团队联合小儿外科团队做出需要急诊手术的决定。手术风险大,家属曾考虑放弃,但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医生。小儿外科团队用娴熟的腹腔镜技术为孩子做了“回肠造口术(双腔内近外远)”,手术很成功。
这次手术,也解开了孩子一直腹胀不缓解的谜题——回盲部肠狭窄和肠梗阻。术后不断优化调整深度水解奶和母乳喂养量,孩子奶量增加,体重也开始慢慢增加。3月造口脱垂,3月14日小儿外科团队为孩子做了肠造瘘术。
此前,因早产儿视网膜病,眼科团队为孩子做了双眼玻璃体腔穿刺、注药术。
200个日夜,从孕期保胎到顺利出生,从400克到2440克,市妇幼新生儿科、产科、小儿外科、眼科、超声医学科、放射科、医学检验科等多学科联合协作,守护着孩子闯过了一关又一关。4月23日,双胞胎妹妹终于迎来了与家人团圆的时刻。
【链接】
多学科一体化诊疗 守护“早到天使”
作为福建省新生儿救护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团队超早产儿救治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医院发挥医疗、保健相结合的优势,通过多学科协作,开启一站式贴心服务,让健康守护贯穿孕期、生产、新生儿救治全过程,一次次帮助“早到天使”创造生命的奇迹。未来,市妇幼保健院将依托一院两区平台,深化妇女儿童医疗服务和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医疗技术创新发展,带给患儿更高质量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