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互联网医疗步入快车道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杨征)“当前,医疗健康产业正面临着‘互联网+医疗健康’大发展的新机遇,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为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表示,智慧医院建设改变了患者看病就医体验,人工智能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互联网医院是实现优质资源下沉的重要途径。把智慧医院、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医院有机融合起来,对推动互联网医疗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意义非常重大。
自2018年开始,我国互联网医疗政策密集发布,从总的指导性政策到管理办法,再到具体板块的指导意见,层层递推助力互联网医疗步入发展快车道。11月2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在医改不断深化及“互联网+”双重推动下,数字化医疗服务范畴进一步扩大,加速了“医疗”“医药”“医保”在线上的“三医联动”。
意义重大
互联网医疗加速发展
互联网医疗已经在我国发展多年,服务内容逐渐从挂号问诊为主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专科慢性病、医药电商、医疗资讯平台等细分领域也都出现了大批代表性企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在供给和需求两个端口方面均在加速发展。
10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说:“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目前全国已经有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专家表示,发展互联网医疗,用信息化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其意义重大。
“智慧”化解“看病烦”与“就医繁”。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应用,医院通过不断拓展医疗服务的时间空间,提高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比如,很多医院不仅开发了自己的手机App,还加入了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搭建的预约挂号平台,把医院号源放在一个号池里,患者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话都可以进行挂号。另外,患者可以在线完成包括候诊、缴费、报告查阅等多个环节,不用多跑路,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针对老百姓实际需求,为患者提供在线常见病、慢性病处方,逐步实现患者在家复诊,使居民慢性病、老年性疾病可以在家护理、在家康复,极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医疗服务获得感。
跨时空均衡配置医疗资源,将优质医疗资源和优秀医生智力资源送到老百姓家门口。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使资源更加合理配置,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医疗资源和医生智力资源配置到一些匮乏的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改变资源不均衡的情况。
例如,通过建立互联网医院,把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专科医院与全科医生连接起来,帮助老百姓在家门口及时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针对基层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促进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互认共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鼓励医疗联合体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面向基层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帮助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
重塑大健康管理模式,实现“我的健康我能管”。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健康管理正逐步迈向个性化、精确化。通过建立物联网数据采集平台,居民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腕表等移动设备或相关应用,全面记录个人运动、生理数据。通过建立健康管理平台,依托网站、手机客户端等载体,家庭医生可随时与签约患者进行交流,为签约居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延伸处方等服务,真正发挥家庭医生的健康“守门人”作用。借助云大物移等先进技术,居民在家中就可通过网络完成健康咨询、寻找合适的医生,并在医生的辅助下更好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和康复。
专家表示,“互联网+医疗”发展还刚刚起步,既存在硬件不足问题,也存在软件不足问题,特别是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政策还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因地制宜
各地积极探索触网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在面对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和困难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些符合自身区域特点的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互联网医疗也以快速响应、远程隔离、诊前导流的独特优势,迎来发展机遇。导诊、挂号、健康咨询及治疗后的复诊、慢病管理……各家互联网医疗平台都找到自己的“武器”。毛群安指出,这次疫情防控期间,各地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为群众提供了防疫科普、在线咨询、心理疏导、远程会诊、慢病复诊以及药品配送等一系列服务,降低了线下聚集的感染风险,也保障了群众的医疗需求,应该说在疫情期间开辟了网上“第二战场”。
例如,早在2015年就开始探索互联网医疗的四川好医生集团,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有6800多个诊所、1万多名医生,通过其云医疗平台进行了检验报告的在线传输,云医疗医学部医生进行在线报告解读、专家指导。此外,好医生集团还在疫情期间上线诊所云,实现诊所医师与患者的图文、音视频互动,实现在线预约、咨询、诊断、处方、收费、配药送药上门等,并通过患者档案的建立归类,实现诊所对患者的健康智能管理。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李建中表示,广东省财政投入了9亿多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远程医疗平台、AI医生进乡村、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等项目的建设。今年8月,广东省6409万居民建立电子健康码,居民可凭电子健康码享受全省1420家的医疗机构预约挂号、就诊检查、检验、取药、支付等一码通用的服务。
“广东全省87%的公立二级以上医院基本上实现了预约挂钩、预约检查、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等一键诊疗服务,大大缩短了患者看病就医的时间。居民可在1146个乡镇卫生院、2377个村卫生站和57家县域医院实现远程医疗一站会诊,有效地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全省113家医院建成了互联网医院,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诊疗服务。”李建中介绍说。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新颖介绍说,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0年起成为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首批试点单位,2016年以来,随着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的推进以及技术方面的深度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构建出“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服务模式”,将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应用于居民健康服务的过程中,建立了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管理平台。“互联网和基层卫生的融合可以极大地提升医务人员服务规范性和工作效率,仅以慢病管理为例,互联网的应用可以使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的时间由年平均61分钟降为22分钟,方庄共17472名慢性病患者,全年可节约人力成本4.57人,相当于财政资金118万元。”
未来方向
竞争与挖潜力并重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迅猛地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当然也包括医疗。所以,互联网+医疗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是必然结果。”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11月15日“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发展论坛上说。同时,他还认为,要想让基层医疗机构拥有从事互联网+医疗的动力,就要放开基层医疗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框框,鼓励社会力量介入,通过竞争机制来激活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的活力。
有数据统计显示,在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部分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更是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有机构预测,今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市场增长达46.7%,是201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专家建议,可以鼓励医院与科技企业加强合作,加大研发力度,促进医疗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加速融合,开发更多互联网医疗应用场景,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从行业从业者层面来看,要不断加强医疗新知识学习,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培养互联网思维,学会运用相关互联网技术对患者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互联网+医疗健康”需要加大各专科诊疗的覆盖面,拓展医疗服务领域。现有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局限于心血管、糖尿病等慢病领域,其他很多领域的医生和患者无法更好地从当前服务模式中获得更多的交互信息和施诊手段。加强和从事医疗企业的相互交流及协作,甚至产生良性的竞争是非常必要的做法。
有数据显示,去年全国药品销售额近1.8万亿元,但医药电商在其中占比很低、总体规模还很小,互联网+医疗正在实现传统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医药电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董事长谢承润表示,将全力打造覆盖多学科疾病领域的互联网医疗新生态,帮助医生实现规范化的患者管理。同时,向患者提供电子处方、云药房等个体化定制创新服务。
有专家表示,数字革命为医疗健康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整个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资源,这使得大家不愿意分享自己掌握的数据,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医疗健康数据属于个人隐私,如何在使用时保证安全、符合伦理,仍是互联网医疗面临的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