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医院“折叠”心脏拆除室壁瘤
2017-03-23 10:11:30厦门日报陈培章 查看次数:660
亚太首例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成功开展。
接受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治疗的3位室壁瘤患者与医务人员合影。
昨日,该院正式宣告在亚太地区首次通过折叠心脏的办法,成功为3名室壁瘤患者拆除了“炸弹”。由于创伤小,患者第二天即可下地,术后三四天就能出院。该手术方式在国际上属于顶级的室壁瘤治疗办法,目前全世界也仅欧洲开展了100多例。来自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的医疗团队特地飞赴厦门观摩,接下来日本、新加坡也将组团来厦学习。该技术的创始人,美国的Lon教授,在直击手术全程后,由衷地赞叹,“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团队之一。”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刘云芳
惹上室壁瘤,下蹲都可能引爆“炸弹”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要是心脏上鼓出一个包,后果会怎样?据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导管室主任肖国胜主任医师介绍,健康心脏的心室壁厚度均衡,发生心肌梗死后,在血液压力的冲击下,坏死变薄的心肌容易发生“吹气球”现象,这就是室壁瘤。
我国每年60万人发生急性心梗,其中约5%的人会出现室壁瘤。室壁瘤被冠以“不定时炸弹”的名号,作为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不亚于某些恶性肿瘤,患者常需反复入院抢救,严重影响寿命。肖国胜介绍,室壁瘤不及时治疗的最终结果就是心力衰竭,患者有时仅做个很普通的动作,如蹲下、搬个椅子,都可能“引爆”脆弱的室壁瘤,导致突然死亡。
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完成的3例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手术中,70余岁的黄老伯病情最为严重,情况也最为复杂。不久前他才闯过急性心肌梗死这一关,却又迎面遭到室壁瘤的袭击。“动一动就喘,做什么事都得小心翼翼,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黄老伯非常绝望。经检查,他的左心室腔已达81毫米,室壁瘤直径达50多毫米,心脏是正常人的两倍大,但每次心脏泵出去的血却不足常人的一半,根本无法供应身体活动的正常需要。
紧跟国际前沿,新技术攻克“老大难”
室壁瘤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没有及时开通堵塞的血管,引起梗死区域心肌缺血、坏死。正因如此,医学界一直强调急性心梗要争分夺秒抢时间救治。
治疗室壁瘤,传统的方法是外科开胸切除室壁瘤,需要借助体外循环,在心脏停搏的状态下进行,创伤大,是世界性难题。很多患者无法耐受这种外科手术,不得不等待心脏移植。尤其对于病情危重或高龄患者,开胸手术风险太大,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恢复慢,生活质量也会深受影响。
在解决室壁瘤这一心血管病领域“老大难”的问题上,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近年来一直走在国内前列,2015年率先在福建省开展降落伞封堵术,通过内科介入方式植入装置隔离室壁瘤,目前已成功让26个“降落伞”在室壁瘤患者心脏内安全“着陆”,为国内开展该技术例数最多的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心血管技术发展非常快,两三年不与新技术接轨,就会落伍。”正是这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促使心血管病医院紧跟学科前沿,不断提升。正如王焱院长所说,“引进国际高精尖手术,拓展更多手术方案以适应不同患者需要,一直是我们医院的追求。这次我们开展的室壁瘤治疗的新方法在亚太地区尚无人开展,它和‘降落伞’手术的目标一致,都是缩小扩大的左心室,重建心脏结构,除掉这颗‘炸弹’。但是方法却完全不一样,‘降落伞’是把室壁瘤隔离开,这种办法是把室壁瘤折叠。”
跳动心脏上“穿针引线”,成功“拆弹”
据悉,世界上第1例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于4年前在欧洲实施,至今在欧洲已开展100多例,效果非常好。事实上,心血管病医院此次开展的3例手术,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术前,超声和磁共振给予了精准定位。手术中心外科医生率先披挂上阵,在患者的左侧胸部位置切开个小口子,暴露出心脏,为后续手术打开第一道大门。由于切口位于两根肋骨之间的间隙,没有伤筋动骨。
随后,心内科医生从患者的右侧颈静脉置入导管,导管沿着静脉小心翼翼地通向心脏,一路“铺设轨道”,沿着右心房直达左右心室的交界处,然后留下一个类似锚的装置,并等待从左侧小切口同样送入另一个锚定装置,附在室壁瘤外壁。
手术全程都在心脏保持跳动的状态下进行,需要参与手术的20余名各学科医护人员注意力高度集中,紧密配合。导丝在心腔中每前进一步都要慎之又慎,因为使锚定垫片精准定位于手术前标测好的室壁瘤位置,容不得丝毫偏差,否则将引起严重后果。导丝几次来回穿梭后,医生最终像紧束口袋一样使两个锚定垫片一左一右,一内一外,两面夹击将室壁瘤折叠,如此操作视病情重复两到三次,将左心室重新塑造至一个更加正常的形状与尺寸。
“往哪穿,穿几针,按怎样的顺序,都很有讲究。”王焱院长解释,通过这项手术,缩小了因室壁瘤作乱而增大的左心室,提高了心脏泵血效率,迅速扭转患者症状。与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或心脏移植手术相比,这是一种侵入性相对较小的手术,不需要体外循环的支持,不需切除坏死的心肌,对左心室的损伤相对较少。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地。
多学科完美配合,攀杂交手术新高峰
作为一项全球顶尖的技术,该手术需要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超声科等高水平、多学科的精细、默契合作。从患者筛选、术前评估、术前模拟到术中精心操作,手术团队在每一步上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并多次派团队外出学习,同时邀请国际专家来厦指导。
“这是我参与过最复杂高难的心脏杂交手术之一,需要在超声和X线的引导下,由我们外科医生与心内介入医生紧密配合。”心外科尤颢主任医师介绍。
此项新技术的发明者,来自美国的Lon教授亲临现场,对该院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赞赏,他称赞,“这里的整个团队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医疗团队之一,不但内外科的技术都很高超,团队之间的配合也近乎完美。”
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的成功开展,不仅体现出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引领区域心血管病技术创新的作用,更实现了我国乃至亚洲在该项技术上零的突破,为室壁瘤患者带来全新的手术理念和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