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患者:他写的病历我都能看懂 这是对病人负责

2017-03-21 11:05:29厦门网吴至圣查看次数:473
  在许多患者和家属眼中,医生写的病历常常龙飞凤舞。但也有例外,比如市中医院骨科医生林蔚莘,“他写的病历连我都看得懂,真是难得见到。”很多患者说。

  对此,林蔚莘是这么看的。他说,他的硬笔书法写得并不算好,但他坚守自己的“底线”:病历至少要写得工整。


  文/记者 苏奇 通讯员 李琪彬
  图/陈立新
  “病历要让同行看得懂,这是对病人负责”
  记者初见林蔚莘时,他刚刚下手术台,虽然连续做手术数小时,但依旧神采奕奕。他桌上的病历的确字迹清晰、工整清秀。
  为什么要如此工整写病历?林蔚莘说,他们的病人除了厦门本地的之外,还有不少来自省内其他地区,甚至还有不少是外省的。骨折手术后,病人需要回家静养,很多人会在当地医院取钢板,“病历要让外省的同行看得懂,这是对病人负责。”

  他说,目前,来厦门就医的外地病人越来越多,医生常常超负荷工作,写病历时若要追求美观不大现实。以他自己为例,门诊时一上午至少要看40个病人,因为许多病人从外地专程赶来就诊,时常需要加号,而他又不愿限号,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底线”:病历必须工整,让病人也能看懂。尽管现在电子病历日益普及,但他认为手写病历依然很重要。“字写得工整,病人会觉得你认真,这也是一种建立信任的方法。”

  “篆刻与手术相通,书法让人沉下心”
  林蔚莘的父亲是中文老师,书法颇有造诣,曾是安溪书法协会会员。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初中开始练习楷书,大学则主攻隶书。2007年从医后,他又迷上了篆刻。
  林蔚莘说,他习武近二十年,一开始学的是外家功夫,喜欢“动刀”,从大关刀到小刀都有,而篆刻也需要动刀,便喜欢上了。经朋友介绍,他拜厦门知名篆刻家“得水先生”为师,他每周都要找师傅学习、参详,刻上一方印。
  这些兴趣爱好对他的工作也很有帮助。他说,自己的专业是中西医结合骨科,需要阅读大量古代医药典籍,对学好古文要求较高。而这些爱好对他学习古文大有裨益。在他看来,篆刻跟手术也是相通的。由于篆刻需要在石头上刻字,一笔一划刻起来颇为不易,持刀时要求稳健、有力,对手术持刀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此外,篆刻还帮他沉下心来。他说,骨科要求“粗中有细”,不仅要把骨头接好,也要把血管、神经保护好,而篆刻这门精细活也让他变得更细致。
  35岁的他活得像古人,自得其乐
  如今,35岁的林蔚莘一周要两次练功,他还坚持篆刻、写字。周围人觉得他活得像个古人。
  不过,林蔚莘本人倒不在意。他说,兴趣爱好不仅不会让他觉得更繁忙,反倒更美好,也能为工作“充电”,“套用一句比较俗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时间是怎么挤出来的呢?林蔚莘说,自己不爱应酬,这样就挤出了一部分时间;他每天早上6点多便起床了,出去跟师傅练完功后回家洗个澡再去上班。轮到自己下夜班时,他便在下午去找师傅学习篆刻,周末则去学音乐。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0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