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医改措施出台,医药领域或将诞生超级巨无霸
2017-01-13 10:42:35新浪财经江松华查看次数:588
1月9日,《“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发布。改革从供应领域、流通体制、采购制度、基本药物制度以及药物政策体系五个方面进行发力,并且规划中提出,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形成1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的超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批发市场总额90%以上。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目光纷纷聚集到了医药行业巨头身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
规划一经发布,国药控股(01099),这家医药行业年销售最大的公司扭转颓势,向上反攻;
再看销售量紧随其后的上海医药(20.150, -0.06, -0.30%)(02607),走势简直如出一辙。
带量的连续大涨是资本市场给这次医疗改革规划的反馈,两家医药流通行业的巨型龙头神同步般的走势,不经让人浮想联翩:这次医改究竟是get到了市场的什么点?这样的市场反应又是否只是冲动性的举措呢?医药流通行业的两家龙头同时起舞,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三言两语道不尽那医改事,还听智通财经给各位看官娓娓道来。
漫漫医改路
回顾中国的医疗改革历程,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1979-1984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
1979年元旦,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二、1985-1999年:医改元年,医院分级管理
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这一关键性的文件,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自此,1985年成为了医改的启动年。改革的手段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医改的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实行“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制,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网加速破败,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健康保障;由于过分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变坏,1989年,《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得到批准,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三、2000-2005年:全面启动医改,医院产权改革,市场化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有关领导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2000年,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五年下来,除两家公立医院,宿迁其他133家公立医院均被拍卖,宿迁自我评介“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被不断放大,进而社会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
四、2005-2009年:医改转向,否定市场化方向,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
2005年5月24日,“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卫生部下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出让人注目的标题。此后,《中国青年报》在7月28日又刊出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再次引起关注。
卫生部领导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报告了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 在这份报告中,医改存在的一些关键性矛盾得到进一步明确:明确政府主导、继续“公益性”、完善医保体系。
五、2009-2016:新医改五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新医改至今早已步入深水区,医保支付、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受到多方面的利益牵扯,改革裹足不前。
六、2017-2021年 “十三五”规划,医改有望步入新台阶
《规划》确立了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5个方面的十三五重点任务,并提出了2017年的阶段性和2020年的中长期医改指标。2017年的医改指标包括分级诊疗覆盖率、家庭医生签约率、药占比、医疗费用增长率等8项内容,并提出了2020年的定量目标:形成1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的超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批发市场总额的90%以上。
然而2015年全国最大的国药控股年销售额仅2271亿元,尚需增长1倍有余,前100名市占率也仅为68.9%,虽然政策层面对于医药流通版块集中度提升的导向性非常明确,但是到底如何能在2020年前完成这么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而伴随的是卫计委发布《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文件中提到的两票制到底是什么,能让政府对于2020年所定的目标成竹在胸?
两票制是降低医药价格杀手锏
“两票制”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并且每个品种的一级经销商不得超过2个。
对于市场而言,两票制的意义可被归纳为3点:
1、两票制减少了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促使药品各级价格透明化、降低药品价格虚高、为患者和医保基金减轻负担,同时将淘汰掉大量没有上游药品采购资源和下游医院终端资源的调拨中间商,必然拉低医药商业整个子行业的整体增速,大的商业企业从小的商业企业进货的乱象得以消灭。
2、两票制必然加速医药商业的存量洗牌,全国性的、区域性的药品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的大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即将开始。
3、医药商业并购整合速度加快,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依托并购将率先受益:一是扩大医药终端覆盖数量、做大收入体量;二是调拨业务占比下降,纯销业务占比提升,整体毛利率提升;三是企业估值上移。
其实,两票制并非突如其来,早在2016年4月开始,国家就陆续为其做好了前期铺垫,自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推行从生产到流通和从流通到医疗机构各开一次发票的“两票制”,使中间环节加价透明化以来,随后陆续发布数个文件提及两票制。
而在最近的1 月 9 日,八部委联合签署的《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正式公布,自此表明了国家对于推行“两票制”势在必行的决心。
“两票制”的推行对于国家监管医药行业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这也意味着国家对于“两票制”推行的强烈意愿,进而《规划》提出了2020年形成1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的超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批发市场总额的90%以上,这意味着2015年销售额仅2271亿元,全国最大的国药控股年要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在非常成熟的医药行业内完成年销售额增长1倍多的任务,这无异于天方夜谭。如果仅仅依靠靠“两票制”对行业的改变是很难达成目标,那么就回到了我们开头提出的最后一个疑问:两家龙头同时起舞,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中国神药”呼之欲出
《规划》一经挂网发布,国药控股(01099)的走势是这样的:
再看上海医药(02607)的走势是这样的:
同为三强之一的华润医药面临行业重磅改革信息出台后的走势却是这样的:
不仅仅是走势,智通财经在查看该三强公司的财务报表时发现,国药控股在2016年公布的财务数据中,长期借贷这一栏中的数据比2015年末高出90多个亿,是过去4年平均的2倍有余;
而在上海医药公布的财务数据中的长期借贷一栏同样发现异常,截至2016年9月30日的21个亿长期贷款,比2015年末增加20个亿,是过去4年平均长期借贷的20多倍;
但是在华润医药公布的财务数据中,长期借贷并没有出现异常。
长期借贷的急剧增加,意味着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去运作某些大事项,在智通财经翻阅了上海医药和国药控股2016年披露的所有报表中,并未发现公司有重大收购或其他需要大量资金的事项,上药和国药也在这一异常数据上非常默契的保持一致的沉默。
这时,我们再一次看《规划》中提到的2020年形成1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的超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批发市场总额的90%以上这一目标时,我们有理由猜测药企之间合并的可能,双方或几方联手完成国家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医改的“重大目标”,药企之间的合并是否会复制当年“中国神车”的走势,各位投资者不妨拭目以待。
一石激起千层浪
规划一经发布,国药控股(01099),这家医药行业年销售最大的公司扭转颓势,向上反攻;
再看销售量紧随其后的上海医药(20.150, -0.06, -0.30%)(02607),走势简直如出一辙。
带量的连续大涨是资本市场给这次医疗改革规划的反馈,两家医药流通行业的巨型龙头神同步般的走势,不经让人浮想联翩:这次医改究竟是get到了市场的什么点?这样的市场反应又是否只是冲动性的举措呢?医药流通行业的两家龙头同时起舞,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三言两语道不尽那医改事,还听智通财经给各位看官娓娓道来。
漫漫医改路
回顾中国的医疗改革历程,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1979-1984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
1979年元旦,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二、1985-1999年:医改元年,医院分级管理
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这一关键性的文件,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自此,1985年成为了医改的启动年。改革的手段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医改的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实行“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制,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网加速破败,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健康保障;由于过分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变坏,1989年,《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得到批准,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三、2000-2005年:全面启动医改,医院产权改革,市场化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有关领导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2000年,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五年下来,除两家公立医院,宿迁其他133家公立医院均被拍卖,宿迁自我评介“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被不断放大,进而社会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
四、2005-2009年:医改转向,否定市场化方向,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
2005年5月24日,“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卫生部下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出让人注目的标题。此后,《中国青年报》在7月28日又刊出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再次引起关注。
卫生部领导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报告了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 在这份报告中,医改存在的一些关键性矛盾得到进一步明确:明确政府主导、继续“公益性”、完善医保体系。
五、2009-2016:新医改五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新医改至今早已步入深水区,医保支付、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受到多方面的利益牵扯,改革裹足不前。
六、2017-2021年 “十三五”规划,医改有望步入新台阶
《规划》确立了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5个方面的十三五重点任务,并提出了2017年的阶段性和2020年的中长期医改指标。2017年的医改指标包括分级诊疗覆盖率、家庭医生签约率、药占比、医疗费用增长率等8项内容,并提出了2020年的定量目标:形成1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的超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批发市场总额的90%以上。
然而2015年全国最大的国药控股年销售额仅2271亿元,尚需增长1倍有余,前100名市占率也仅为68.9%,虽然政策层面对于医药流通版块集中度提升的导向性非常明确,但是到底如何能在2020年前完成这么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而伴随的是卫计委发布《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文件中提到的两票制到底是什么,能让政府对于2020年所定的目标成竹在胸?
两票制是降低医药价格杀手锏
“两票制”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并且每个品种的一级经销商不得超过2个。
对于市场而言,两票制的意义可被归纳为3点:
1、两票制减少了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促使药品各级价格透明化、降低药品价格虚高、为患者和医保基金减轻负担,同时将淘汰掉大量没有上游药品采购资源和下游医院终端资源的调拨中间商,必然拉低医药商业整个子行业的整体增速,大的商业企业从小的商业企业进货的乱象得以消灭。
2、两票制必然加速医药商业的存量洗牌,全国性的、区域性的药品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的大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即将开始。
3、医药商业并购整合速度加快,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依托并购将率先受益:一是扩大医药终端覆盖数量、做大收入体量;二是调拨业务占比下降,纯销业务占比提升,整体毛利率提升;三是企业估值上移。
其实,两票制并非突如其来,早在2016年4月开始,国家就陆续为其做好了前期铺垫,自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推行从生产到流通和从流通到医疗机构各开一次发票的“两票制”,使中间环节加价透明化以来,随后陆续发布数个文件提及两票制。
而在最近的1 月 9 日,八部委联合签署的《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正式公布,自此表明了国家对于推行“两票制”势在必行的决心。
“两票制”的推行对于国家监管医药行业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这也意味着国家对于“两票制”推行的强烈意愿,进而《规划》提出了2020年形成1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的超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批发市场总额的90%以上,这意味着2015年销售额仅2271亿元,全国最大的国药控股年要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在非常成熟的医药行业内完成年销售额增长1倍多的任务,这无异于天方夜谭。如果仅仅依靠靠“两票制”对行业的改变是很难达成目标,那么就回到了我们开头提出的最后一个疑问:两家龙头同时起舞,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中国神药”呼之欲出
《规划》一经挂网发布,国药控股(01099)的走势是这样的:
再看上海医药(02607)的走势是这样的:
同为三强之一的华润医药面临行业重磅改革信息出台后的走势却是这样的:
不仅仅是走势,智通财经在查看该三强公司的财务报表时发现,国药控股在2016年公布的财务数据中,长期借贷这一栏中的数据比2015年末高出90多个亿,是过去4年平均的2倍有余;
而在上海医药公布的财务数据中的长期借贷一栏同样发现异常,截至2016年9月30日的21个亿长期贷款,比2015年末增加20个亿,是过去4年平均长期借贷的20多倍;
但是在华润医药公布的财务数据中,长期借贷并没有出现异常。
长期借贷的急剧增加,意味着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去运作某些大事项,在智通财经翻阅了上海医药和国药控股2016年披露的所有报表中,并未发现公司有重大收购或其他需要大量资金的事项,上药和国药也在这一异常数据上非常默契的保持一致的沉默。
这时,我们再一次看《规划》中提到的2020年形成1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的超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批发市场总额的90%以上这一目标时,我们有理由猜测药企之间合并的可能,双方或几方联手完成国家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医改的“重大目标”,药企之间的合并是否会复制当年“中国神车”的走势,各位投资者不妨拭目以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