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海西心血管病论坛在厦举行,国内外专家聚集
2016-11-29 09:59:25 厦门晚报苏奇查看次数:404
■ 第一医院心内科全省率先开展OCT技术和使用生物可降解支架。
■第一医院副院长、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李卫华在第六届海西心血管病论坛上致辞。
■细如发丝的OCT
11月25日至27日,第六届海西心血管病论坛在厦举行,国内外心血管病著名专家(包括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王文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陈淮沁教授,瑞典隆德大学、西安医学院徐仓宝教授等)齐聚鹭岛,探讨该领域最新进展及热点问题。
论坛由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医学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海西发展中心心电学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共同主办。
哪些情况需要支架治疗,哪些可避免植入?这些问题令许多患者感到困扰。对此,第一医院推动了冠心病精准化治疗。“借助冠脉影像的发展,利用DSA观察病变大小,通过冠脉血流储备FFR检测对冠脉狭窄进行功能性评价,了解血管狭窄究竟对远端血流产生了多大影响。此外,我们还开展了血管内超声及光学相干断层(OCT)扫描,看具体病变。”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谢强说。
据介绍,第一医院每年接诊的3000例患者中,植入支架的1000例左右。其中每年血管内超声检查完成170例,OCT检查完成100例,冠脉血流储备FFR检测16例。
“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精细检查,精确了解血管病变情况,进一步确认有无支架植入的指征,对于可不植入支架的病变采取药物治疗;而看似轻度病变但又极易再次发生胸痛事件的病变,则植入支架,有效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谢强说。
OCT检查
导演片场突发急性心梗
血栓抽吸无需植入支架
41岁的导演李先生在拍摄电影时,由于演员不配合,现场发飙,不料一股气冲上来,竟诱发心绞痛。李先生当场倒地,被送到第一医院。检查发现,其前降支近段大量血栓,医生马上进行血栓抽吸,并予以强力抗栓治疗。
“我们通过OCT检查发现,患者是生气时发生血管炎症反应破裂,形成新鲜血块,引起急性心梗,这种情况并不需要植入支架。”谢强说,“如果是因严重狭窄的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梗,就需要在抽血栓后,植入支架达到开通血管的目的。”
药物球囊扩张
4次手术植入10枚支架,药物球囊扩张避免再植
市民黄先生曾先后在北京、澳大利亚、厦门等地做了四次心脏介入手术,植入了10枚支架。不久前,他的支架内又形成新的血栓,胸部也开始绞痛。
他到第一医院心内科就诊,经过深入心脏病患者血管栓塞处进行光学相干断层(OCT)扫描,医生发现黄先生支架未紧贴血管部分又堵了。“若再植入支架,支架内套支架,对后期的血管自身修复会增加难度,也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双重负担。这时,我们通过OCT精确观察到支架未贴合部分以及延伸到支架外斑块生长的地方,采用药物球囊进行扩张后,将药物释放到严重再狭窄的部位,可有效防止再次狭窄。”谢强表示,该技术既可避免血管再堵,又可避免支架套支架。
另外,对于一些小于2.5毫米的病变,若盲目植入支架(国内支架最小尺寸为2.5毫米,进口的最小为2.25毫米),小支架在细小的血管内,会导致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此时也可采取药物涂层球囊来治疗小血管病变。
冠脉血流储备FFR检测
检测血管上下游压力,判断狭窄对远端心肌的影响
65岁的张先生因突发心绞痛入住第一医院心内科,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回旋支远端急性闭塞,左前降支中段50%-60%狭窄。在回旋支植入支架后,张先生的症状改善并出院。5个月后,心绞痛却又发作了,入院后再次复查冠脉造影,回旋支支架血流通畅,前降支病变仍然如前。心内科主任医师唐蓉认为,前降支临界病变,看似造影不严重,但并不代表狭窄不会带来远端心肌缺血发作,特别是在劳累、活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建议行冠脉内血流动力学检测。
冠脉血流储备FFR检测发现,阻塞的血管上下游的压力存在显著不同,说明狭窄对远端心肌产生缺血影响。对于这样有临床意义的病变,就可植入支架来干预治疗。
唐蓉还指出,临床中常遇到分支血管开口病变,让医生瞻前顾后,但通过FFR检测,发现这样的狭窄并无血流动力学差异,所以无需支架干预。
逆向导丝技术
导丝正逆向“对吻”
打通病变的部位
对于一些慢性堵塞性血管,由于经年累月,血管堵住部分非常结实,甚至有些出现了钙化,称为CTO病变,约占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的10%-20%,是目前最具挑战性的冠状动脉病变类型,被称为“心血管介入医师要攻克的最后堡垒”。
陈先生今年65岁,多年前因胸闷气短到第一医院就诊,检查显示是难度极大的CTO病变。由于传统正向治疗无法疏通,医生决定采用“逆向治疗”:首先将导丝逆向通过侧支循环的小血管分支进入闭塞病变的远端血管进行逆向疏通;接着用一根导丝从正面同逆向导丝“对吻”,对闭塞段“双面夹击”,打通病变部位;最后再沿导丝送球囊至病变处,植入支架,撑开闭塞处的血管。这样一来,“不可能打通”的血管就被打通了,血流恢复通畅。
“逆向导丝技术操作非常复杂,难度更大风险更高,目前国内开展的并不多。”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梁玲表示,“我们每年完成的100至200例CTO病变中,采用正逆向技术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生物可降解支架
既可开通阻塞动脉
又可避免“支架套支架”
56岁的余女士心痛两个月,在江西老家治疗一阵却不见好转,在厦工作的儿子便带母亲到第一医院就诊。“心脏最狭窄处阻塞了90%,心脏供血不足,心肌处于缺血状态,一活动就绞痛。”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郭拥军表示,冠脉造影检查发现,其左前降支中段存在严重狭窄,需植入支架。然而,家人担心金属支架植入后会一直留在体内,若金属支架内出现新的血栓,就必须“支架套支架”,这样一来,血管腔将更狭窄。
对此,郭拥军建议使用生物可降解支架。作为新一代技术,这种支架已开始在国际上流行。前18个月扩张血管,防止血管弹性回缩,当血管纤维细胞形成纤维环,血管完全长好后,它也完成了扩张使命。这时,材料为多聚乳酸的支架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既达到了开通阻塞动脉、恢复正常血流的治疗目的,又防止体内存在异物。必要时可多次重复进行支架手术,却不会出现体内遍布支架的局面。”谢强表示。
根据余女士病变特点,制定针对性手术方案,谢强团队成功在其病变处植入一枚可降解支架,用时仅20分钟。术后两天,余女士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据了解,第一医院为省内率先可开展生物可降解支架并进行临床研究的医院,目前已开展了20例,并未发现支架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