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JCI五分钟急救系统显真功

2015-11-13 09:23:48厦门日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1141
    11月6日一大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面的天桥上,惊心动魄的一幕正在上演——七旬老人突然倒地心脏停跳,第一医院医护人员火速奔赴现场紧急施救。由于抢救及时,老人终于转危为安,恢复了呼吸和心跳。
    患者心脏骤停,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此次成功抢救院外天桥上的年迈患者,医护人员在与死神的赛跑中沉着冷静、迅速高效,着实令人惊叹。
    第一医院在全省率先通过JCI国际认证后,又一次以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JCI的“保障患者安全”核心理念。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罗超
    在创建JCI总结会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杰院长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踏进第一医院的大门,不管您是病人、探病者还是本院员工,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对您的健康与安全尽职尽责地实行全方位保护!”
    这是决心,是承诺,也是对JCI核心理念的深刻解读。
    今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历时两年的创建,以优异成绩通过世界各地评审专家极其严苛的地毯式检查,顺利通过JCI国际学术医学中心认证,成为福建省首家,也是国内综合医院中最高分通过JCI学术医学中心认证的医院。
    JCI是世界卫生组织唯一认可的医院认证模式,其核心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而急救,最考验危急时刻医院对患者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
    通过创建JCI,第一医院再造急救流程,全力打造5分钟急救系统,急救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经受住了一场场严峻的生死考验,为确保患者安全铸就坚固的防护网。
    五分钟施救,全院不留死角 
    为确保患者发生意外时在院内任何角落都能被及时救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立六大区域六大急救医疗小组,随时待命,一旦院内发生急救事件,全院广播启动“7979”急救项目,除现场人员外,还将调动医院资源协助施救。遇到专科问题时,还会启动紧急会诊制度。保证5分钟内赶到现场,对患者进行救援。这个广播代码为“7979”的急救项目是第一医院患者安全目标管理中的一项内容。
    全院心肺复苏培训,人人过关
    JCI要求全员掌握心肺复苏技术,人人参加培训,人人考核过关。不仅要求医护人员具备抢救、急救的能力,保洁、护工、保安等后勤人员也要会做心肺复苏,具备初级抢救能力。
    所有临床科室制订本科室的急救演练预案,并组织本科室医护人员、呼叫责任区域急救小组二线医生进行急救演练(包括BLS和ACLS)。六大责任区域急救小组接到临床科室急救呼叫,应携带便携抢救设备及时到现场开展ACLS。
    百台抢救车遍布医院    
    据了解,除了做好急救区域和急救小组部署外,第一医院在每个病区、门诊区域配备100台抢救车、68台除颤仪以及6个急救箱,零死角覆盖到医院所有区域。
    抢救车各种抢救物品及抢救设备一应俱全,包括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气囊等。全院抢救车布局统一,这样在抢救时能准确取到所需的抢救物品,避免临时查找耽误时间。这一举措有效缩短了抢救时间,在院区任何地点发生急救事件都可以及时进行抢救。
    1、肿瘤患者突发心脏病 抢救人员3分钟到位
    一患者突发恶性心率失常,急救小组3分钟到位,成功抢救了患者。闻讯而来的评审专家与施救医生拥抱。
    9月25日,正值JCI认证第五天早上,一位正在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突发恶性心率失常,生命垂危。第一医院迅速启动五分钟急救系统,终于化险为夷。
    患者陈先生今年60岁,原本9月要办理退休,后查出直肠癌耽搁了。在做完直肠根治术后,他正接受辅助化疗,入院时,他的心电图等指标都很正常。“经过治疗,他完全是有机会治愈康复的。”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李佳艺告诉记者。
    9月25日当天是陈先生第二次化疗的次日。陈先生爱人告诉记者,10点刚过,他腹部不适想上洗手间,很着急,大汗淋漓,还一直说心口不舒服,喘不过气来。主管护士正在病房,她把情况告诉了护士。主管护士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刻报告给李佳艺副主任医师。
    李佳艺很快便赶到了,叫陈先生,没反应,一检查,心率降到每分钟30多次,生命垂危,于是马上进行床边急救。“李医生很厉害,一边心脏按压,一边叫护士拿来各种设备。” 10点12分,医院迅速启动五分钟急救系统。短短3分钟,急救小组抢救人员全部到位,连怀孕的护士黄理好也上去帮忙按压。经过一系列紧张抢救,陈先生很快清醒了,心律恢复正常。
    “我当时很紧张,吓得快疯了,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广播一直在响,应急灯在亮。他醒了之后,李医生过来跟我拥抱了一下,我们两个又惊又喜,都哭了,真是万幸……”陈先生的爱人表示,这里的医生、护士都很厉害,一位护士挺着大肚子还帮忙按压,呼吸科、心内科的医生也很快赶到现场。
    “当时听到全院急救的广播连播5遍,适逢检查期间,我还以为百分百是演练,没想到是实战!不管怎样,我们又抢回了一条生命!留住感动,保持感恩心!”事后,一名医务人员在微信上如是说。这条微信也被广为转发。当时,连闻讯而来的JCI评审官也感动得主动拥抱李佳艺医生并合影留念。
    李佳艺说,恰逢中秋节前夕,一位有机会康复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生活的患者却突然面临重大变故,家属心情可想而知。她说,“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更好,于是给了她一个拥抱。面对疾病,我们都是同一战壕的战友。能挽救生命是医生最大的幸福!”
    2、天桥上老人心跳骤停 医护人员奔救转危为安
    老伯在医院外面的天桥上心脏骤停,医务人员紧急抢救。
    “在第一医院的天桥上,一位年迈的老人突然倒地,急诊部护士奋力进行院外急救。愿一切安好。”前几天,一位市民路过第一医院外天桥时遇见了这动人的一幕,将其记录下来,并通过微博报料。昨日,记者了解到,由于抢救及时,这位老人病情已经稳定。
    77岁老人院外晕倒 医护跑步施救
    患者陈阿伯今年已是77岁高龄,由于受疾病折磨,他瘦得几乎“皮包骨”。11月6日上午8点多,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坐公交到第一医院就诊。不料,一下公交车,他便感觉胸口不适,有些喘不过气来。刚上第一医院门前的天桥,阿伯一下子就不行了,突然晕倒在地。
    此时,家属马上向门诊护士求助,其中一名护士跟着家属跑到阿伯身边,发现其心脏停跳,立刻开始徒手心肺复苏。另一名护士则马上拨打医院值班总机求援。一时间,全院广播响起“7979”的讯号。
    “我记得是9点10分左右,当时正好在诊室看诊,听到‘7979’的广播响起来,我马上一溜小跑到了抢救室。”参与抢救的急诊部医生杨成彬告诉记者,那时,急诊护士已经带着抢救所需的器械正要赶往现场。杨成彬、1个护士加上1名护工,一队人很快冲到现场。赶到时,那2名门诊护士一直在给老人做胸外按压,老人的侄女婿则在一旁给他做人工呼吸。
    杨成彬怀疑老人晕迷是心脏原因引起的,立刻用球囊辅助呼吸并进行了基础抢救。“2个门诊护士、2个急诊护士、1个护工加上我,不到1分钟,就一起把老人推到了抢救室。”
    老人转危为安 已办理出院
    送到抢救室后,医生立刻予以高级生命支持,10分钟后,老人恢复了心跳,可依然没有自主呼吸。杨成彬又立刻给老人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心电图看着像是急性心梗,我们又联系了心内科过来会诊。”大约到了11点,杨成彬发现老人的眼睛眨了两下,赶紧拍拍他的肩膀。老人终于开始有意识了,也渐渐有了自主呼吸。
    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谢强说,高磊医生接到通知时,老人情况还很危急,神志很不清楚,马上将他转到心内重症监护病房(CCU),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持老人的生命体征,后将其送到导管室。通过造影发现,阿伯心脏的两支重要血管都有狭窄,服了扩张血管的药物后还有50%左右的狭窄,但幸好没有堵住,也没必要放入“心脏支架”,心脏用药物总算是“保住了”。谢强表示,他们判断,阿伯本身心脏就有问题,突然倒地,是由于心脏血管强烈收缩、痉挛所致。经过一系列治疗,阿伯病情已经稳定,办理了出院。
    “真是万幸,感谢这里的医生护士们,要不是他们及时抢救,可能人就没了。”阿伯家属向医护人员竖起大拇指。
    3、“双癌”患者活检时丧失意识 急救团队联合抢救
    5月8日,51岁的方女士PET-CT检查后,怀疑得“双癌”(乳腺癌和肺癌),为了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在PET-CT定位下行腋窝肿物及右上肺肿物同步穿刺活检,肺部肿物活检结束后,方女士突然出现罕见的支气管大咯血,血氧饱和度下降至70%,意识丧失,出现休克。
    8:08核医学科孙龙副主任医师拨打总值班电话,总值班立刻启动“7979”全院急救代码。广播响后1分40秒,童绥君书记及呼吸内科瞿跃进主任先后赶到,并组织现场抢救,呼叫后1分50秒急诊部急救小组成员及康复科支援小组成员赶到,呼叫后1分53秒ICU急救小组赶到。在有序的抢救后,患者意识恢复,但血氧饱和度未上升。急救小组立即将患者迅速转至急诊抢救室,给予高级生命支持,行气管插管、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止血补液扩容、维持循环处理,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来,病理回报后,证实方女士不幸罹患“双癌”,有了明确的诊断,方女士获得了最佳的治疗方案。
    ?对全院职工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图为保洁人员参加培训。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80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