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分级诊疗该在哪儿落脚
2015-11-11 09:28:40健康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422
“在互联网虚拟世界,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有效规范引导,将来优质医疗资源的分配同样会出现问题。”在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2015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处长焦雅辉的一席话引发与会者深思。
既要瞄准患者也要面向医生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之日也就是医改成功之时。
焦雅辉在发言中表示,目前分级诊疗主要在两条线上推进,一条是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另一条则是保障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建立。在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是重要的技术支撑,可以有效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医疗资源效率,缓解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焦雅辉表示,未来,互联网助推分级诊疗可以在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通过远程医疗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例如,基层辅助检查人员诊断能力不够,可以将影像学等检查结果通过网络上传,由上级医院有资质的医生诊断。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数据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等信息在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共享,实现有序的双向转诊和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很多互联网+医疗瞄准的是患者市场,其实不妨考虑一下开发面向医生的App、知识库等,来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服务能力。”焦雅辉表示。
据悉,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过程中,4个国家级医改试点省和10个医改试点城市,以高血压、糖尿病为切入点,在2015年启动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试点;明年,病种将拓展至以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为代表的其他慢性疾病。“在试点工作考核标准中,信息化建设也将作为一个具体量化的考核指标。”焦雅辉说。
互联网作用不能忽视也别夸大
“有人说,‘互联网+’一进来,分级诊疗就能实现了。这显然不可能。”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滔直言,在分级诊疗这个命题中,互联网的作用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夸大。“互联网+”能够促使分级诊疗快速落地,但绝对不是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传统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和决策者,也不能忽视“互联网+”,要善于运用它。
李滔说:“如果‘互联网+’企业参与的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技术提供,那么就一定要按照国家逐级转诊的政策来做。”
在卫宁软件公司副总经理徐春华看来,当前一些医院能够在分级诊疗方面有所作为,就是因为医院愿意把分级诊疗当做一种服务来做,通过跨区域、跨学科、自由联合的组织模式实现合作共赢,而不是简单的迎合政府命令。
焦雅辉说:“关于互联网+分级诊疗,现在仍没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有效的规范引导。比如,现在不管哪级哪类医疗机构,甚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愿意跟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这样的大医院建立医疗合作关系。如果所有医院都跟这类大医院建立关系,没有实现分层级的远程医疗,将来在网络上也会出现拥堵。”
配套政策要多部门统筹设计
李滔认为,当前,“互联网+”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基础不足,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法律法规不健全;基于大数据支持的全科医生辅助诊疗系统还在探索建立中;基层检验、影像、心电等诊断标准化能力不足;缺乏信息化支撑下的双向转诊标准等。
李滔说,地方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建立互联网+分级诊疗的指导机制,联合卫生、医药、医保和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配套政策。“互联网+分级诊疗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光涉及医疗卫生部门,还涉及医保、医药等部门,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统筹考虑、系统设计。”李滔建议,要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国家及各地、各类互联网+分级诊疗项目进行卫生经济学和有效性评估。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高学成表示,分级诊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要明确城市二三级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组建医联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开办个体诊所等多种形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焦雅辉表示,去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发改委在全国开展了远程医疗政策试点,用收费和报销政策推动远程医疗手段在我国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分级诊疗制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做好了长期艰苦工作的准备。”
既要瞄准患者也要面向医生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之日也就是医改成功之时。
焦雅辉在发言中表示,目前分级诊疗主要在两条线上推进,一条是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另一条则是保障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建立。在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是重要的技术支撑,可以有效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医疗资源效率,缓解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焦雅辉表示,未来,互联网助推分级诊疗可以在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通过远程医疗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例如,基层辅助检查人员诊断能力不够,可以将影像学等检查结果通过网络上传,由上级医院有资质的医生诊断。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数据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等信息在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共享,实现有序的双向转诊和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很多互联网+医疗瞄准的是患者市场,其实不妨考虑一下开发面向医生的App、知识库等,来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服务能力。”焦雅辉表示。
据悉,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过程中,4个国家级医改试点省和10个医改试点城市,以高血压、糖尿病为切入点,在2015年启动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试点;明年,病种将拓展至以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为代表的其他慢性疾病。“在试点工作考核标准中,信息化建设也将作为一个具体量化的考核指标。”焦雅辉说。
互联网作用不能忽视也别夸大
“有人说,‘互联网+’一进来,分级诊疗就能实现了。这显然不可能。”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滔直言,在分级诊疗这个命题中,互联网的作用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夸大。“互联网+”能够促使分级诊疗快速落地,但绝对不是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传统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和决策者,也不能忽视“互联网+”,要善于运用它。
李滔说:“如果‘互联网+’企业参与的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技术提供,那么就一定要按照国家逐级转诊的政策来做。”
在卫宁软件公司副总经理徐春华看来,当前一些医院能够在分级诊疗方面有所作为,就是因为医院愿意把分级诊疗当做一种服务来做,通过跨区域、跨学科、自由联合的组织模式实现合作共赢,而不是简单的迎合政府命令。
焦雅辉说:“关于互联网+分级诊疗,现在仍没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有效的规范引导。比如,现在不管哪级哪类医疗机构,甚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愿意跟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这样的大医院建立医疗合作关系。如果所有医院都跟这类大医院建立关系,没有实现分层级的远程医疗,将来在网络上也会出现拥堵。”
配套政策要多部门统筹设计
李滔认为,当前,“互联网+”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基础不足,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法律法规不健全;基于大数据支持的全科医生辅助诊疗系统还在探索建立中;基层检验、影像、心电等诊断标准化能力不足;缺乏信息化支撑下的双向转诊标准等。
李滔说,地方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建立互联网+分级诊疗的指导机制,联合卫生、医药、医保和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配套政策。“互联网+分级诊疗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光涉及医疗卫生部门,还涉及医保、医药等部门,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统筹考虑、系统设计。”李滔建议,要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国家及各地、各类互联网+分级诊疗项目进行卫生经济学和有效性评估。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高学成表示,分级诊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要明确城市二三级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组建医联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开办个体诊所等多种形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焦雅辉表示,去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发改委在全国开展了远程医疗政策试点,用收费和报销政策推动远程医疗手段在我国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分级诊疗制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做好了长期艰苦工作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