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费 这脚刹车该怎么踩
2015-11-10 09:25:35健康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475
《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出台,公立医院被戴上了一道“紧箍咒”。这份文件能否叫停医疗费用的任性上涨?对其中提到的控费措施和监管手段,业内人士怎样评价,院长们又预备如何接招?
公立医院发展迎来拐点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春林表示,医疗费用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协调。
然而统计表明,近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平均涨幅为13.2%,是同期GDP增速的1.62倍。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毓辉指出,医药费用增长应有一个合理区间,快于GDP增长的趋势不应无限制持续下去。
金春林表示,我国医疗费用增长有其合理性,这既与物价水平上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等因素有关,也与医疗技术水平提高、诊疗设备价格上涨和就医环境改善有关。当前要做的,是通过挤出药品、耗材的价格水分,加强临床路径管理与用药管理,规范医生诊疗行为,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中不合理的部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认为,当前一些大型公立医院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导致投入产出失衡,从而也推高了看病就医的总费用。
王国斌提出,公立医院发展已经迎来拐点,发展理念应从追求规模扩张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大型公立医院更应与区域内市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资源共享、人才互动。
医保尚未发挥引导制约作用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主任于德志指出,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上涨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保对医疗机构的引导与制约作用尚未发挥。目前,医保主要使用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对医院进行补偿,这会让医院产生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冲动。只有强化医保支付对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的监控作用,才能让医院形成控制医疗费用的内生动力。
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公布的《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报告》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督查报告》显示,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严重滞后,支付方式改革所覆盖的患者数仍然有限。例如,在开展按病种付费的777个试点县中,只有24%的试点县按病种付费覆盖患者数占总住院人数的比例超过了10%;同一病种在不同地方覆盖的病例数量差别很大,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和按病种付费时“挑肥拣瘦”,不利于控制费用。
王国斌表示,科学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可以倒逼公立医院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率,开展日间手术管理,确立病种准入和管理流程,成立床位协同中心,缩短平均住院日。
一剂猛药不能标本兼治
《意见》给出了一系列医疗费用控制参考指标,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看来,仅用指标考核一剂猛药,并不能根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性。目前,政府仍然难以保证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离退休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和政策性亏损6项核心费用的财政投入,医院总收入的90%以上要靠提供医疗服务获得。要想治本,就要从根本上改革公立医院不合理的补偿机制。
“提升医疗服务价格,这是全世界的通行做法,我们不能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说,必须加紧出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到位。同时,药品、医用耗材费用以及大型医用设备检查费用必须明显降低。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导向存在问题,绩效评估习惯使用业务收入等经济指标,员工的绩效考核、薪酬的发放均与业务收入挂钩。绩效考核仍以经济指标为主,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疗风险指标使用较少,增加了大处方、大检查和无效住院日发生的可能。
有专家表示,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在激发公立医院控费动力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引导公立医院围绕功能定位进行服务功能调整,提高危重疑难病种和三级、四级手术的比重等。根据统计,实行预算审核制后(2012年~2014年)和实行预算审核前(2009年~2011年)相比,上海市级公立医院(10家综合医院、4家中医医院和10家专科医院)医疗收入年均增幅,由16.8%回落至12.4%,药品收入年均增幅也由14.1%回落至10.3%。上海市级医院医药费用增长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总体保持同向变化。
公立医院发展迎来拐点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春林表示,医疗费用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协调。
然而统计表明,近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平均涨幅为13.2%,是同期GDP增速的1.62倍。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毓辉指出,医药费用增长应有一个合理区间,快于GDP增长的趋势不应无限制持续下去。
金春林表示,我国医疗费用增长有其合理性,这既与物价水平上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等因素有关,也与医疗技术水平提高、诊疗设备价格上涨和就医环境改善有关。当前要做的,是通过挤出药品、耗材的价格水分,加强临床路径管理与用药管理,规范医生诊疗行为,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中不合理的部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认为,当前一些大型公立医院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导致投入产出失衡,从而也推高了看病就医的总费用。
王国斌提出,公立医院发展已经迎来拐点,发展理念应从追求规模扩张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大型公立医院更应与区域内市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资源共享、人才互动。
医保尚未发挥引导制约作用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主任于德志指出,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上涨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保对医疗机构的引导与制约作用尚未发挥。目前,医保主要使用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对医院进行补偿,这会让医院产生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冲动。只有强化医保支付对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的监控作用,才能让医院形成控制医疗费用的内生动力。
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公布的《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报告》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督查报告》显示,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严重滞后,支付方式改革所覆盖的患者数仍然有限。例如,在开展按病种付费的777个试点县中,只有24%的试点县按病种付费覆盖患者数占总住院人数的比例超过了10%;同一病种在不同地方覆盖的病例数量差别很大,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和按病种付费时“挑肥拣瘦”,不利于控制费用。
王国斌表示,科学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可以倒逼公立医院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率,开展日间手术管理,确立病种准入和管理流程,成立床位协同中心,缩短平均住院日。
一剂猛药不能标本兼治
《意见》给出了一系列医疗费用控制参考指标,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看来,仅用指标考核一剂猛药,并不能根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性。目前,政府仍然难以保证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离退休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和政策性亏损6项核心费用的财政投入,医院总收入的90%以上要靠提供医疗服务获得。要想治本,就要从根本上改革公立医院不合理的补偿机制。
“提升医疗服务价格,这是全世界的通行做法,我们不能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说,必须加紧出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到位。同时,药品、医用耗材费用以及大型医用设备检查费用必须明显降低。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导向存在问题,绩效评估习惯使用业务收入等经济指标,员工的绩效考核、薪酬的发放均与业务收入挂钩。绩效考核仍以经济指标为主,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疗风险指标使用较少,增加了大处方、大检查和无效住院日发生的可能。
有专家表示,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在激发公立医院控费动力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引导公立医院围绕功能定位进行服务功能调整,提高危重疑难病种和三级、四级手术的比重等。根据统计,实行预算审核制后(2012年~2014年)和实行预算审核前(2009年~2011年)相比,上海市级公立医院(10家综合医院、4家中医医院和10家专科医院)医疗收入年均增幅,由16.8%回落至12.4%,药品收入年均增幅也由14.1%回落至10.3%。上海市级医院医药费用增长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总体保持同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