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到了 阵雨送清凉
天气炎热,小朋友在少年宫玩水消暑。(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市民出门“全副武装”。(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本报讯 (记者 殷磊 通讯员 小郑)闽南民谚说“六七无台,雨水无路来”,说的是盛夏时节,台风到了,才会带来大量降雨,否则难见雨水。可是有时候,台风来了,也未必携来风雨,反倒会送来炎热天。上周五以来,我市被“灿鸿”台风的外围下沉气流控制,出现了持续高温天气,刷新了今年以来的高温纪录。气象部门预测,随着“灿鸿”远去,未来三天,偏北气流影响减弱,我市气温将明显回落,午后可能会出现阵雨或雷阵雨天气。
昨日厦门依旧是高温天(日最高气温不低于35℃),市区最高气温攀到了36.1℃,已是连续第三天出现高温天。岛外不少地方气温更高,集美学村昨日13时前后最高气温达到38.1℃。
“暑月贫家何所有,客来唯赠北窗风。”北风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吹寒送凉的,但在盛夏的鹭岛,情况却正好相反。持续的偏北气流破坏了“海陆风效应”,使得偏南风无法把海上的清凉输送进来,相反还不断推来内陆的滚滚热浪,于是气温就会持续攀升了。
随着“灿鸿”远离,偏北气流的影响将趋于结束,高温天气暂告一段落。未来三天,我市将以多云天气为主,午后易发阵雨或雷阵雨,市区白天最高气温可跌至32℃至33℃,夜晨最低气温也将降至26℃左右。
今天入伏啦
今天入伏。“三伏天”指什么,该怎么计算?专家介绍,“伏”就是说天太热了,宜伏不宜动。所以民谚说“热在三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
按历法规定,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入伏);末伏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始至第二个庚日结束(出伏)。这样,三伏就是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这段时间,按节气一般都出现在小暑至立秋后,即7月中间到8月中旬的一个月里。此时,地面储存的热量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气温最高、天气最热。末伏以后,天气逐渐转凉,便进入秋季。三伏天根据入伏先后的不同,有时为30天,有时为40天。
今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出现在公历7月13日,至此开始入伏。7月23日既是大暑节气,也是中伏的第一天。今年夏至到立秋有五个庚日,因此,中伏是20天。8月12日进入末伏,8月21日为三伏最后一天。
(本报记者 殷磊 整理)
贴了三伏贴
饮食宜清淡
入伏第一天,又是贴三伏贴的日子,您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三伏贴疗法是根据冬病夏治的理念,在三伏天以中药药膏敷贴于特定的穴位,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小儿贴三伏贴可提高免疫力,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多种疾病;成人贴三伏贴,重在防治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中医院针灸科医生提醒,贴了三伏贴的市民,要根据身体的主要病症来进行调理,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及刺激性食物;出现水疱时要注意防止局部感染;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肥皂等有刺激性的物品擦洗;久病体弱的患者,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如有异常,需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