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不适查无大碍 原是心理压力导致
很多人经常肠胃不适,但又检查不出大的毛病,医生称这是一种身心疾病。治疗上一方面要提供良好的心理治疗环境,保证医患沟通舒畅,另一方面结合中药辨证施治调理肝脾。
记者 白丽 实习生 黄语晨
病例
胃肠不适吃药没用,放松心情调理痊愈
陈先生年近五旬仍为生意奔忙,两年来经常上腹疼痛,时有饱胀、烧心、恶心的感觉及反酸、嗳气等状况发生。多次进行钡透造影、胃镜、生化等检查,只是有“浅表性胃炎”,吃了各种中、西药, 效果不好,怀疑有恶性肿瘤,但均一一排除。后经指点放松心情,外出旅游,学打太极拳和禅坐,并经一个月“调肝和脾”的治疗,他的病好了。
后来,因为兄弟间争夺宅基地精神受创,陈先生病又复发了,症见精神不振、四肢欠温、多愁善感、大便溏泄等。
说理
“功能性疾病”非器质性,与心理压力密切相关
陈先生的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著名老中医苏戊己,他把陈先生的病总结为“功能性胃肠疾病”。他说,这个病与心理压力密切相关,是“七情”伤及肝脾所致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它是功能性疾病,而非器质性病变。
他说,通常讲,“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七情情志导致的病,常常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症候群困扰病者。他们频繁地进出医院,反复检查,又查不出什么大病,不但经济蒙受损失,生活质量也跟着下降。
苏戊己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种疾病的患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学生和白领阶层,要调整生活节奏,减轻学习和工作压力,缓解紧张焦虑情绪,以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蠕动减慢/增快,消化液分泌减少/增加,致食欲下降、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发生。
治疗
心理调适改善认知,中药辨证施治暖肝益脾
苏戊己称,中医对“功能性胃肠疾病”采用心、身两方面兼治,比单纯的躯体治疗效果更好,且远期效果较好,复发率低。
首先,采用疏泄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让病人将心中的苦闷心情倾诉出来,以减轻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提高病人的认识水平,领悟人生,努力做到“进取为乐、助人为乐、以苦为乐、知足常乐、自寻其乐”的五乐。同时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过于心劳、体劳、房事劳,使心理和行为保持良好状态。
其次,采用中药辨证施治。苏戊己称,“功能性胃肠疾病”是一组多症状的症候群,多涉及肝、脾,故常从肝脾论治,应对症进行疏肝解郁,或调肝和脾,或暖肝益脾。针对陈先生的情况,给予“暖肝益脾”的治疗,并通过沟通交流,陈先生意识到自己的病与精神紧张、抑郁有很大关系,遂引导他学会放松、学着宽容、学着寻找欢乐,他的病很快又好了。
苏戊己称,就像陈先生一样,精神紧张、抑郁、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因素都可加重症状或使该病反复发作,很多病人自己也可发现,越觉得病情存在,越是放在心上,病情就越重。而在放松的环境下和愉快的心情时,症状就会减轻。休息时间少、亲人故去等生活变故、人际关系不顺和家庭纠纷等精神因素会影响胃肠道的运动,消化液的分泌及供血,最终出现症状。
链接
功能性胃肠疾病
中药辨证施治有三方
1.疏肝解郁:肝藏血、主疏泄,故首当其冲,症见多愁善感,胁腹胀闷,舌淡苔薄白,脉弦,可选用逍遥散加味;心悸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大便不爽加槟榔、大黄,失眠多梦加炒枣仁、夜交藤。
2.调肝和脾:因劳成积伤脾所愿不遂,肝郁气滞。见精神不振易疲劳、性格变异。肋腹胀闷、纳少、呕恶,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薄白腻,舌质淡或有齿痕,脉虚缓或弦滑,可选用当归芍药汤加山药、青、陈皮,郁金、香附、仙灵脾、菟丝子;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大便不爽加槟榔枳壳。
3.暖肝益脾:素体阳虚或久病致脾肾阳虚、肝寒血凝,气血亏虚、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见精神不振,四肢欠温或浮肿,多愁善感,大便溏泄、失眠多梦,舌苔薄白、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缓或弦紧,方选吴茱萸汤、四逆汤加减,腹满下利者加肉豆蔻、柯子、山药;干呕吐涎者加川芎、当归。
专家名片
苏戊己 副主任医师,原任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部主任。曾任厦门市中医药学会、老科协医学分会理事;福建省医师资格考试考官;厦门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擅长:中医诊治急慢性胃炎、肝炎、支气管炎、肺炎、月经病、更年期综合征、睡眠障碍、小儿消化不良等儿、妇科疑难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