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今日热点 >> 查看内容

我市急救中心成立15年 成市民生命“第一守护者”

2014-09-02 09:06:28厦门日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610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

  1993年  筹建

  1998年1月  建成

  1999年1月28日  “120”正式开通

  1999年6月5日  全方位启动

急救人员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

  【体验】

  救护车连奔三现场  大热天都没空喝水

  【配置】

  一辆救护车基本有5人

  近日,记者走进120急救中心驻中山医院医疗急救站,跟车体验。

  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张办公桌椅、一张茶几、五张床以及一台电脑。“每个班组12小时的轮值都要在这里度过。”当班的医生姓戚,是位从业31年的资深医生,跟随厦门120出车14年。她说,目前驻点中山医院的救护车,基本配置为5人: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以及两名担架员。

  “丁零零……”交谈间,戚医生所在班组收到当日值班的第一个出车任务,却在出门后不到10分钟,因“病患退单”而返回了医院。

  【紧急】

  车未进站又调头出任务

  上午9点20分的出勤,车子接到当天早班的第一名病人——一名突发中风的中年中巴车司机。出于就近原则,救护车将病人送抵第一医院。就在救护车即将返抵中山医院医疗救护站时,急救中心又发来指示,派遣救护车前往湖里区收治一名醉酒后摔伤的病患。

  “这种状况并不少见。”戚医生说,“最多的时候在路上连续跑四趟,第四次出车后车上急救药物耗尽才不得不返回补给。”

  而就在当日下午,记者也体验到密集的出车频率——救护车连续奔赴了三处现场。炎热的天气里,车组人员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显得紧迫。

  【理解】

  家属答应帮忙抬担架

  体验当天,最后一趟出车任务是将一名孕妇从没有电梯的6楼抬回救护车,送往医院,由于抬担架人手不足,医生提出让孕妇的家人帮忙一起抬担架时,对方答应了。

  “面对患者,我们的心情跟患者的家人是相同的,也希望尽快将患者送到医院。但是,有些情况下我们会力不从心,这时就需要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面对当日的最后一趟任务,戚医生不由感慨,其实救护车车组也常面临医患矛盾带来的困扰。

  【故事】

  地点:雷公山隧道工地塌方现场

  身材魁梧的他

  爬进危险小洞救人

  2012年7月29日凌晨两点半,随着值班电话响起,带着一丝困意的林挺医生与急救团队又陷入了一场“恶战”——雷公山隧道工地塌方,多人受伤需要现场急救。

  当他们抵达现场时,这里早已一片狼藉,伤员一个接一个地躺在地上,“我们逐一为他们进行简单伤口处理,并呼叫增员加派救护车。”好不容易将伤员处理妥当,前方却传来了一个坏消息,还有人困在里面。消防官兵好不容易撬出了一个小洞口,可以看到被困人员,但他已经处于昏迷状态。

  “这时需要我们进去确认情况。可这个洞只有四五十公分高,也不稳固,实在是危险。”看着这个小洞,身材魁梧的林挺医生有些纠结:“我真怕自己钻进去把洞给拱塌了……”

  “虽然内心挣扎了一下,但事实上并没有耽搁,我立马就俯身爬进去了。”他费劲地来到伤员身边迅速做了相应处理……

  经过了彻夜奋战,伤员们被全部营救出来了。走出隧道,已经上午10点半了。

  地点:漳州海上孤岛

  与潮水抢时间

  他上山下海累到脚软

  2012年秋天的某个上午7点半,林挺医生接到了紧急任务——协助海警三支队官兵,到漳州海上孤岛救援一个昏迷病人。当救护车呼啸着来到码头时,等待他们的是一艘只能承载六七人的小冲锋艇,“空间小,只有我和护士穿上救生衣和官兵们上船,匆匆赶往海岛。”

  由于正值涨潮时间,海浪很大,林挺医生感觉这一路是“跳着”过去的。“好不容易登岛了,结果发现患者是住在山顶的一个小屋子里,我当时真是差点腿软得跪下去。”可是时间不等人,林挺还未从海浪里回过神,就匆匆上山救人。

  检查后发现病人是脑出血,在做了一系列紧急处理后,所有人都非常疲倦了。可这时冲锋艇上留守的海警队员却打来电话说,要赶紧将病人抬下山,不然潮水开始退了,要等下次涨潮才能走。

  听到这通电话后,林挺他们连忙动身。大家轮流拿点滴、抬担架,向山下“飞奔”而去,总算是在退潮前登上了船。“回去的船上依然很颠簸,我必须用手臂护住病人头部,担心船的震荡会加重病人脑部出血。”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林挺医生总算把病人安全地送到医院。

  “接下来一整天,手脚都在颤抖,睡觉一闭眼,总能感觉还在海上乘冲锋艇。”林挺回忆说。

  【缘起】

  120急救热线

  15年深入人心

  提起120,第一印象大都是一辆在街道呼啸前行的救护车,警灯闪闪——他们很急,生怕耽误哪怕一秒。

  急救中心成立15年来,“120”这个公众服务号码逐渐深入人心,得到市民的认可。

  “选择急救,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从事八年急救生涯的林挺用这么一句话概括了他的工作。他说,这是一份“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每次值班电话响起,就是一个生命的呼唤。

  这些奋斗在生命最前线的工作者们,主要承担院前急救、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救援和全市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这些市民生命的第一守护者,用不停步地“跑”,跑赢了时间,构筑起一条绿色生命线。

  【数据】

  120接警量

  年超六万次

  随着全市人口数量的增长、急救知识的普及、市民急救意识的提高,“120”接警量也逐年增长——15年间,厦门市常住人口数从170余万人增长至近400万人,而120接警量由最早1999年的6735次到2013年的61898次,猛增近10倍,增速惊人。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60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