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场直击“无切口肠癌手术” 切除肠癌兵不血刃
蔡建春教授(左)与助手在“无切口肠癌手术”现场。
进入手术室前,工作人员指导记者(右)穿上手术服。
阅读提示
腹部开5个操作小孔,一个直径12毫米,一个直径10毫米,其余三个直径5毫米。分别置放超声刀、腔内切割闭合器、腹腔镜、分离钳、抓钳等手术器械。腹腔内展开的是一场歼灭战:寻找切除肠癌病灶。
这场“战役”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肠癌标本被切除后,以前是通过剖腹术取出,而现在是经肛门取出。
肠癌手术经历了三个阶段
腹部需切开近20cm长切口的手术
通过腹部5个小孔和一个4cm-6cm的标本取出孔的手术
全腹腔镜下经肛门
自然腔道大肠癌切除手术
22日,记者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直击了这一“无切口肠癌手术”。在1号楼5楼手术室门前,记者恰遇该医院院长、胃肠外科学科带头人、厦大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蔡建春教授,获知他就是当日的“主刀”,顿时肃然起敬。
这位文静儒雅的中年男子,是国内最早开展全腹腔镜下经肛门自然腔道结直肠癌切除术的专家之一。
进场
16间手术室83台手术同时进行,楼层鸦雀无声
记者感受:套上不合身的手术服,既紧张又笨拙
9:50。记者戴上帽子口罩,穿上手术服,只露出眼睛和眼镜,可谓全副武装,随后走进了手术室。
通向手术室的长廊一侧挂着科室医务人员的全家福,有身着工作照的合影,也有穿便装的,一张张喜笑颜开的面孔,让记者感觉轻松,也让原本肃静与紧张的手术室多了一些温暖。
手术室护士长姚娇严肃地提醒记者,进入手术室要注意哪些事项。她说,这层楼有16间手术室,除节假日外,几乎每天爆满,单是这一天就有83台手术要做,最多的一天做过107台手术,参与其中的医务人员达100多人。
记者跟在护士长后面,过道两侧的手术室大门紧闭,门上“手术中”三个字闪烁着红光。每个房间都在进行着紧张的手术,整个楼层鸦雀无声,记者裹着完全不合身的手术服,感觉既紧张又笨拙。
打孔
不到一分钟孔就打完了,腹部仅有少量渗血
记者感受:恐慌情绪平复下来,想起平时处理鸡内脏的画面
9:55。姚娇将记者带入5号手术室,这里即将要做一台肠癌切除手术。
66岁的男性患者因为便血经肠镜检查,发现距肛门45厘米处可见隆起的菜花状病灶,影像判断为降结肠癌。
手术刚开始,已经全身麻醉的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围站在手术台边的分别是第一助手丁志杰博士、第二助手和上台护士。巡回护士和麻醉师在旁观察和待命。
记者在手术台的外围踮起脚尖,只见丁博士和助手麻利准确地在患者腹部定位了5个点的位置,分别打孔(器械穿刺)。患者脂肪不多,不到一分钟孔就打完了,腹部仅有少量渗血。
在靠近肚脐上方的第一孔里,助手将腹腔镜(微型摄像镜头)伸进了腹部,与此同时,另一个孔被用来送气,使患者腹部鼓胀起来。顷刻间,连接的数字屏幕上立刻呈现出患者腹部的内脏,被放大了5-7倍的大肠小肠,以及类似黄色板油的肠系膜,肉色的动脉、静脉,白色的各类神经等清晰地定位在屏幕上。
记者原本担心会晕血,此时的恐慌情绪一下平复了下来。有一刹那间,我甚至联想起了自己平时处理鸡内脏的场景。一想到这里,记者完全淡定下来,开始睁大双眼随着专家的手术刀寻找癌症标本。因为记者一直想知道,吞噬我们健康和生命的癌症到底长什么样?
剥离
超声刀游走在头发丝一样的间隙里,就像雕琢工艺品
记者感受:战战兢兢,向旁边的巡回护士提问
10:00。主刀蔡建春教授登场,他首先通过腹腔镜360度旋转观察肿瘤是否有扩散转移等情况。
通过腹腔镜,记者看到,肠子系膜粘连特别多,要从这密密麻麻、里三层外三层的系膜、网膜、脂肪、细小血管、大小神经剥离出有病灶的肿瘤标本,这要求术者和助手具有熟练的腹腔镜手术技巧及默契的配合。
蔡教授手里的超声刀就像一只啄木鸟,逐层清扫血管旁边的淋巴结(癌症就是通过这些淋巴结来扩散的),剥离一层层的脂肪组织和系膜……
大屏幕上,腹腔内的超声刀游走在头发丝一样的间隙里,剪切系膜组织,凝闭细小血管,就像一个艺术大师雕琢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因为层次走向正确,患者腹部内出血量较少。台上护士通过另一个孔,用抓钳将放进腹部里的纱布上下翻滚,擦拭渗出来的血。
这块纱布会不会被淹没在这些内脏里,而没取出来呢?记者战战兢兢问旁边的巡回护士,她说:“怎么可能?每台手术领了多少块纱布,用了多少块,都有严格的登记,还有专门的护士清点数量呢。”
记者目不转睛地盯住屏幕。10:45,凭借长期的经验,蔡教授与丁博士合作剥离完最后的系膜后,准确找到了有病灶的结肠。这个过程刚好用时45分钟。
切除
自行研制的套管器伸进去,拳头大小的标本滑出来
记者感受:没有想像中的血淋淋,多看两眼有点恶心
11:30。经过腔内切割闭合器(类似钉书机)的处理,前后10厘米长、内径5厘米如拳头般大小的肠癌标本被切下来了。此时,肠癌标本藏在肠管里,暂时还看不到它的模样。
肠癌标本怎么出来?记者对这个过程很好奇。
从屏幕上看到,蔡教授正继续剥离系膜,随即肠壁显现了。“差不多了。”他提醒说。
经过定位后,一位助手蹲下来将肛门套管器从肛门伸进去(该肛门套管器是蔡教授参照国际先进技术、自行研制的),同时将装标本的袋子从肛门的导管送进来。蔡教授在外面用腔内肠钳配合,将肿瘤装进标本袋送进套管器,外面的助手用标准钳在肛门的导管里往外拉标本袋。装有肠癌的标本袋经导管一下子就顺滑出来了。
这就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经人体自然腔道手术,也就是腹部无辅助切口的肠癌微创手术。这一天的手术已是第10台相关手术,标志着厦门胃肠微创水平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这项手术创新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患者术后腹壁无切口,消除了因剖腹术取肠癌标本的术后并发症;二是术后恢复更快。
放在手术操作台上的这堆肠癌标本就像一坨普通的组织,没有想象中那样血淋淋。病理科医生现场切开肠管,取了一小部分组织,准备进行实验室的研究。
肠癌标本完全暴露出来了,像皮肤的溃疡,也像火山口一样的肿块,与肠组织的肉色接近。多看两眼有点恶心,记者转过身去不想再看。
抬头看仪器上的时钟,刚好12点。蔡教授和助手们继续埋头做收尾工作。这时,手术室的免提电话响了,外面的工作人员通知:下一台手术的医生和病人也已准备待命。
护士长告诉记者,过一会儿,等这间手术室的空气静化完毕,5号手术室又要开始下一场无声的生命争夺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