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成像 脑血管仿佛触手可及
田新华主任组织科室成员讨论疑难病例。
中山医院引进目前全省唯一一台新型双球管数字减影高清血管造影机(DSA)。
图为DSA小组成员在机器前合影。
几天前,一名40多岁的女子凌晨时分突然头痛欲裂,被紧急送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救治。检查发现,她脑袋里面长了2个动脉瘤,左右对称分布,距离远,按照常规治疗方法,她得做两次手术分别处理两个瘤子,而且手术也有引起瘫痪、昏迷等后遗症的风险。最后,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运用新引进的双球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一次微创介入手术成功拆除了这两颗“定时炸弹”。
据了解,自从引进双球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之后,中山医院神经外科的脑血管病外科治疗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介入手术量几乎翻了一倍。由于该设备能够三维立体成像,手术医生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脑血管的细微结构、与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毗邻关系,一些原本无法开展的高难度手术,现在也能做了,脑血管疑难病患者不出厦门就能得到及时的诊治。
图像更精准
患者所受辐射更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计算机把血管造影片上的骨与软组织的影像消除,仅在影像片上突出血管的一种摄影技术,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出血管的精细结构。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田新华教授介绍,此次新引进的双球管DSA,成像更精准,图像质量更好,而且辐射量更小,在动脉瘤、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脑血管狭窄等脑血管的介入手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陈锷副主任医师介绍,DSA检查需要注射造影剂,传统的单球管DSA要想获得脑血管的正位、侧位图像,必须打2次造影剂,而双球管DSA只需打1次造影剂,就能显示出正位、侧位图像,患者可以少受造影剂辐射。而且,双球管DSA有强大的工作站,能通过软件分析,实现三维立体成像,这对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来说,意义非同一般。
以动脉瘤的介入手术为例,导管在血管里走,传统的二维图像下,手术医生只能看到从前往后的走形,而在三维图像下,医生还能看到从左往右的角度,血管的走形、毗邻关系一目了然。而且,双球管DSA还兼具术中做CT的功能。以前,手术中如果出血,医生一般会立即停掉手术,将病人转移到CT室,拍片观察出血情况。现在有了双球管DSA,医生直接在手术台上就能为病人做CT,如果CT显示出血少,可以继续手术,病人少受折腾。
立体三维成像,特殊血管保住了
上周,一名女子半夜头痛得厉害,被送到中山医院时已经迷迷糊糊。检查显示,在她的脑袋里,左右对称各长了一个动脉瘤,正是动脉瘤破裂出血使得她头痛难忍。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动脉壁扩张或膨出形成的肿块,神经外科医生习惯称之为“定时炸弹”,因为它随时可能破裂引发脑出血,使患者面临生命危险。如果做传统的开颅手术,从一侧开颅,两个瘤子相距远,跨度大,很难同时切掉另一侧的瘤子,大多数情况下,哪侧的瘤子出血多,就从该侧开颅手术,待休养一段时间病情稳定后,再做第二次开颅手术处理另一颗瘤子,这样一来,患者颅脑要挨两刀。
经过讨论,神经外科决定为该患者实施脑血管介入手术,这是一项微创手术,只需在大腿根部的血管开个小口,放入导管,沿着血管走形进入脑血管,用弹簧圈封堵动脉瘤的出血部位。当天下午,医生运用双球管DSA,先通过介入手术封堵了右侧出血较多的那颗动脉瘤,当时病人情况稳定,医生紧接着封堵了左边另一个瘤子。借助双球管DSA,医生清楚地看到有一根特殊的血管从左侧动脉瘤的底部伸出来,手术中很好地保护了这根血管。“如果不是双球管DSA三维成像,医生手术中很难发现这根特殊的血管,有可能会将它和瘤子一起封堵起来,那么,患者术后很可能昏迷、瘫痪甚至死亡。”陈锷说。这台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总共只花了一个半小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过几天就出院了。
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开展脑血管介入手术已有十来年,并发症非常低。自从两个月前引进新型的双球管DSA后,每个月的脑血管介入手术量增至20台左右,比以前翻了一番,而且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如虎添翼,脑血管病诊治更高效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脑血管病一旦发病,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致残率达3/4。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综合诊治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本市大医院及周边地区医院不时有患者转诊到该科救治,患者们在厦门就可以享受到现代医学进步带来的成果,即使是复杂疑难的脑血管病也不必冒着病情恶化或死亡的危险辗转万里求医了。
日前,34岁的王女士突发脑出血,到医院做常规CTA及照影检查均没有发现动脉瘤,但神经外科田新华主任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度怀疑王女士颅内可能长有动脉瘤,于是运用双球管DSA再做了一次检查,三维成像后,确实发现一个小的宽颈动脉瘤。神经外科对该病例进行全科大讨论,考虑到介入治疗较困难,但又需及时手术避免患者再次脑出血的危险,遂决定为王女士进行开颅微创手术动脉瘤夹闭术。手术由田新华主任亲自主刀,手术非常顺利,王女士术后很快痊愈出院了。
“双球管DSA对动脉瘤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田新华主任介绍说,“在脑血管病的治疗方面,我们是两条腿走路的,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治疗缺一不可。”目前,中山医院多位主任医师均拥有高超的脑血管病手术技能,且紧跟近年来最先进的“微创”理念:如锁孔入路一次性夹闭多个颅内动脉瘤、荧光造影在脑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脑深部大型AVM切除术、颈内动脉主要分支动脉瘤夹闭手术。而血管内治疗即颈内动脉-海绵窦瘘、AVM、动脉瘤栓塞术的开展等,使该科的技术更加全面。
“目前,中山医院双球管DSA已运用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肿瘤与血管介入科等的临床手术治疗中,相信双球管DSA的引进,能够让我们的手术团队如虎添翼,使脑血管病、肿瘤疾病等的手术更加精准、更加安全,造福广大患者。”
专家名片
●田新华,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厦门市首批医学学科带头人、厦门市拔尖人才。长期致力于颅底中线高危疑难手术(如垂体瘤、听神经瘤、颅底脑膜瘤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癲痫等)的微创外科治疗以及伽玛刀的临床治疗应用,开展了包括脑干肿瘤切除、复杂颅内动脉瘤夹闭等高难度的手术治疗和研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主持研究的医学课题包括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重点科技项目以及市级课题。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三上午
●黄延林,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厦门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神经外科工作二十多年,能很好完成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如脑动脉瘤、颅底肿瘤、脑干肿瘤等。在省内率先开展神经内镜的治疗,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垂体瘤手术、脑积水三脑室底造瘘术等,达国内先进水平。积极开展微创锁孔手术治疗脑动脉瘤及颅内肿瘤,在脑垂体瘤及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目前主持省科学基金课题一项。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二上午
●张俊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市首批医学学科带头人、《临床神经外科学杂志》编委。长期从事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擅长颅内肿瘤、颅脑外伤、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以及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开展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运用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脑深部病变与异物、帕金森氏病、癫痫等疑难疾病,疗效显著。
知名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四上午
●杨芳裕,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熟悉脑外伤、脑肿瘤等神经外科临床诊治。特别对小儿神经外科,对先天性脑积水、神经管畸形有深入研究和专长。目前主持一项市科研课题的研究。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二下午
●刘禹冰,副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多年,曾多次赴北京、上海、广州进修学习,开展脑动脉瘤、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等颅内疾病的显微手术,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五上午
●陈锷,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诊断和治疗协作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医疗工作,擅长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手术治疗、各类颅内、脊髓内肿瘤显微手术及重型复杂颅脑损伤的救治。尤其擅长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开展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颈内动脉、椎动脉狭窄的支架植入,脑梗死的动脉溶栓等,治疗数量及疗效居省内先进行列。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三下午
●李泉清,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16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颅脑损伤、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治。特别擅长伽马刀的临床应用以及三叉神经痛的射频热凝治疗。创伤小、费用省、见效快。并擅长立体定向微创治疗脑部疾病。目前主持一项市科研课题。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四下午
●张峰林,副主任医师,擅长各类颅脑损伤的救治,颅内外各种肿瘤、椎管内肿瘤,高血压脑出血诊断与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擅长开展颅脑各种病变神经导航下精确手术、影像融合与导航相结合指导手术等,目前主持两项市科研课题。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