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研发电子喉让患者重新“说话” 患者医院做义工21年报恩
几天前,83岁的老李坐着轮椅,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耳鼻喉科拜访了一位叫梁赐芳的医生。
二十多年前,老李因患喉癌做了全喉切除手术,术后原本不能说话的他,凭借电子人工喉产品,重新回到有声世界。
这种电子人工喉发声器的发明者不是别人,正是老李的主治医生梁赐芳。
人工仿生喉已帮助万余人
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李拿起一个看起来像小电筒的用具,放到下巴下,按动按钮,夹杂着“嗡嗡”的电流声,讲起了他和梁赐芳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老李罹患喉癌,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时,医生建议他做全喉切除手术。“我当时很担心从此说不了话,幸亏遇到了梁赐芳医生。”
梁赐芳是医院耳喉鼻科的主任医师,也是一位发明家——他研制了一种人工仿生的“喉咙”,帮助无喉病人重新“说话”。
凭借着这种产品,术后原本不能说话的老李又回到了有声世界,并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退休后,他立马到梁赐芳所在的耳鼻喉科做起了义工。
“他帮了我,我也要帮别人。”老李说,“很多喉癌病人以为割喉后就说不了话,怎么也不肯做手术,这样回去也活不了多久了,于是我现身说法,专门劝说那些‘宁死不割喉’的患者,消除他们的顾虑。”在这些病人手术后,老李还教他们使用电子人工喉,一做就是21年,如今已教会了几千名病人发声。
梁赐芳介绍,如今电子喉产品已经推出第十代,帮助了10000多名无喉病人重新回到有声世界。
笔者了解到,国内的第一支电子人工喉可以追溯到1982年,由梁赐芳成功研制,他还创立了广州电子喉研究中心,被誉为“中国电子喉之父”。梁赐芳发明的电子人工喉,其原理是通过电震荡产生脉冲波,撞击发音膜,从而仿造人类喉头声带的“驱动”作用,帮助患者回到有声世界。
病人摇铃医生随传随到
其实,梁赐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搞发明了。
“当时全市的医疗条件都比较简陋,只有我们医院开设了耳鼻喉科的急诊,周日也照常工作,所以科室经常有很多急诊病人。”梁赐芳说,当时的科室只有两名医生,却要负责70张病床。由于另一名医生家住得远,顾不了急诊,住在病房附近的他几乎独揽了急诊的重任。
如何让医院快速联系到自己?梁赐芳自制一台简易“电话”,“我从病房往宿舍拉了一根铁线,挂上铃铛。只要听到铃铛响,我就马上赶回医院。”
这个办法挽救了不少病人的生命:一名两岁的小男孩,吃花生时不慎把花生壳卡在喉咙里,送到医院急诊时已面色发绀,呼吸困难。护士拉响铃铛后,梁赐芳不到5分钟就赶回医院做手术,小男孩因此得救;一名来自澳门的病人,不慎误吸骨头并卡在气管里,幸得梁赐芳及时赶回来医院,把骨头取了出来。
“随传随到”方便了病人,可梁赐芳的生活节奏却被打乱了。“大年三十,我在吃饭,铃铛却突然响了起来,我立马放下饭碗跑回医院。”不仅如此,半夜急诊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一个晚上还被叫回去两次。然而,梁赐芳就这样坚持了10年。直到有了电话后,他的全天候“住院总医师”的重任才得以缓解。
对病人的尽心尽责,换来了病人对他的信任。如今已81岁的梁赐芳仍出诊看病,且拥有大批“铁杆粉丝”。“医者父母心,对待病人要如亲友,换位思考地体会他们的痛苦,了解他们的需要,这样才能建立起信任。”谈起60多年的从医心得,梁赐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