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病”来袭 抑郁症逼近
近日,“五月病”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并在微信朋友圈内引起广泛共鸣,大家都在相互询问:“你患上“五月病”了吗?”
手头有好多事要忙,却又什么都不想做;情绪低落,提不起精神;白天犯困,晚上失眠……这些症状,就是所谓的“五月病”。
专家说,“五月病”不是病,多是一种类抑郁状态,除与当前多变的天气有关外,还因为多个群体在此时节面临巨大压力,比如,五月毕业季在即,校园里那群面临升学与就业压力的孩子。
【案例】
1
公司白领:辞职欲合伙创业,却莫名失去了动力
阿东(化名)今年30来岁,是公司白领,平时工作压力较大。他说,每年四五月份,他都会感觉特别疲倦,听到闹钟仿佛石头压在心口,甚至有请假的冲动。而晚上闭上眼,却经常会想起工作上的事,又受失眠的困扰。
上月底,阿东与朋友商量,打算一起合伙开公司。经过反复思量,他下定决心,五一回来就辞去工作。可五一小长假回来,工作是辞了,可又没来由地不想做了,“只感觉前途渺茫,就好像船在海上漂。不知道动力都去哪儿了?”
■建议■
多与人交流,转移注意力
刘发荣建议阿东应该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可以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转移注意力,有了兴趣就不会觉得无聊。认定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做,不要太在意结果。如果实在感到痛苦,不想做事情,正好母亲节快到了,不妨回家看看家中的父母,用亲情来排解。曾有一名患者,去四川、云南走了半个月,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后,回来便感觉精神状态好多了。
2
高三学生:不想上学考试,但也不愿休学
小薇(化名)是我市某重点高中的高三毕业生,下个月就要高考了,此时,别的同学都在紧张地复习备考。可昨天下午,她却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仙岳医院找陈进东做心理咨询。
据了解,小薇平时成绩中等偏上,若正常发挥,考上本一应该没什么问题。她的家境也不错,家长也没有给她太大压力,“就算考不上本一,考本二或出国留学都没关系”。然而,这两周,她却陷入极度的矛盾中。
小薇已经有好多天没去学校了。虽然家长并没给她太大压力,但她担心自己高考会不行,“万一连本二都考不上怎么办?”她不想读书,不想上课,不想考试,害怕模拟考的排名。整天觉得很累又很焦虑,晚上也睡不好,空调开着怕冷,不开又觉得热。家长让她休学一年,来年再考,可她又不肯。她的担心是:要是不参加高考,别的同学都去上大学了,可她还在上高中。
经过陈进东的心理辅导,小薇答应,争取下周回去上学。
■建议■
不必太在意结果,饮食要清淡
陈进东告诉小薇,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万一”,不必太在意结果。告诉她的父母,要少一些唠叨。小薇原本住校,建议家长可以把她接回家,换个环境,同时配合清淡饮食,多陪她散散步。
陈进东说,应对“五月病”,饮食要清淡、少油腻,戒除酒精,可多晒晒太阳、适当运动,在工作上家人要多鼓励支持,实在做不下去不要硬扛,保证休息。
【分析】
待考待业之人
最易“中枪”
据了解,“五月病”的说法来源于日本,又被称为季节性懒惰症候群,日本学校的毕业和新学年开始都在5月,进入新环境,青年人可能难以适应而产生一些情绪问题,即所谓的“五月病”。1969年,“五月病”作为一个词条出现在《现代用语基础知识》上。
仙岳医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科主任陈进东说,医学上并没有“五月病”的说法,“五月病”并不能成为一种病,但大多是一种类抑郁的状态,以懒散、疲累、消极为主,也有的人表现为暴躁等过激情绪。“每年5月左右,即端午前的一个月,这种症状最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此时正值春夏交替,天气由冷转热,人往往不容易适应,引起内分泌紊乱,情绪波动。
仙岳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刘发荣说,除了与“冷不冷热不热”的天气有一定关系外,5月对几类人群都是重要的一个月。毕业季即将来临,面临高考、中考的孩子们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升学压力;大学毕业生们也很紧张,除了要应付毕业答辩外,还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再加上一些情感问题(如“毕业分手季”,“留厦还是远行”等),更容易出现“五月病”。此外,一些上班族到了5月,特别是小长假回来,尚未完全适应,又觉得半年快过去了,工作计划完成得却并不理想,容易感到莫名的沮丧和焦虑。
【延伸】
宅男宅女
新的抑郁症高发人群
近日,年仅35岁的《都市快报》副总编辑徐行因抑郁症自杀。据统计,从4月28日到5月8日,10天内有4名媒体人选择了如此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除工作压力巨大、长期失眠外,春夏之交的天气因素也不无影响。
陈进东介绍,抑郁症是精神科常见的“感冒”,典型的抑郁症表现为心情差、做事情没有兴趣或体验不到乐趣、精力减退容易疲劳,若持续两周以上,应警惕抑郁症。
他说,4月和5月是精神疾病的高发季,自杀比例也最高,气候越反常,人的情绪也越不安宁。
陈进东说,我市抑郁症人群以外来务工人员和白领发病较多,但近年来又冒出一个新的抑郁症高发人群——宅男宅女。这些人缺乏上班或学习的时间限制,总是宅在家里上网,想睡就睡,睡够就醒,没有固定的生物钟。三餐不定,常以外卖快餐、零食果腹,缺乏运动和社交活动。有的人甚至几个月都不怎么出门。长此以往,容易形成社交恐惧症,最后变成抑郁症,出现情感障碍。
【提醒】
别让“情绪感冒”
变成“情绪癌症”
陈进东说,轻度的抑郁症,可通过心理咨询等心理治疗方式治疗,运动和充分的睡眠能防止抑郁症的发作。较严重的抑郁症,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有的需要住院治疗。
他说,患者及其家属的“病耻感”,是阻碍患者治疗的“绊脚石”,因害怕歧视和偏见,一些患者未能得到规范治疗。有的患者排斥用药、自行停药以致病情复发。因此,应重视抑郁症这一“情绪感冒”,积极治疗,别让它变成“情绪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