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尽快建立老年人护理保障制度 有利于化解失能风险
“建立老年人护理保障制度,有利于化解失能风险。形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障制度的互相配合的格局,有利于发挥各项制度的基本功能。”近日,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陈传书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说。
陈传书说,调研发现,目前老年期生活面临三个风险:一、贫困风险。老年人没有劳动能力,存在收入保障问题;二、疾病风险。老年人最怕的是生病,如果一生病,养老金存在不够用的风险;三、失能风险。如果失能,老年人将生活不能自理,人生到了最困难的阶段,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是自己无法抗拒的困难。
陈传书说,但现实是,单纯依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不能完全解决失能老人的生活困难。很多老年人的养老金不够支付养老机构费用。尤其是独生子女多的情况下,失能护理保障需要尽快做制度安排,但目前失能护理保障制度存在“碎片化”状态,比如临时给补贴、临时救助等措施,还没形成统一的保障制度。
陈传书说,现在有个现象,春节期间,有的家庭将老年人送到医院,让医院承担了老年人的护理责任,有的老年人甚至在医院一住就是几年,把医院当作养老院,耗费很多医疗资源。所以,护理保障制度不健全,就会导致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扭曲,这项制度的缺失,也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
如何才能够化解失能风险呢?陈传书认为,这就要尽快建立老年人护理保障制度,形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障制度的互相配合的格局。
原声
人口老龄化是这样出现的
从我们国家来看,上个世纪50-60年代是生育高峰,一年生育2000万-3000万婴儿,现在则下降到每年1200多万婴儿。
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这群人形成了一个高峰,他们进入上学阶段出现上学难,进入就业阶段出现就业难,进入购房阶段出现购房难,进入老年阶段出现了养老难。
高生育向低生育的变化必然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高峰期出生的人进入老龄阶段的时候年轻人比重相对较少,年长的人口较多,这样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
60岁以上人口每年增千万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从1999年到2013年,全国老年人口由1.31亿增加到2.02亿,平均每年增加500万,老年人口比重由10%上升到14.9%。平均每年上升0.35个百分点,这属于起始阶段。
据预测,今后这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而60岁以下人口平均每年减少500万,老龄化速度将明显加快。
人物名片
陈传书, 长期在民政系统工作,2008年9月,被任命为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至今。曾在共青团中央工作过的他,笑称自己是“青年时干青年的工作,临近老年干老年的工作”。曾参与起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担任立法项目起草领导小组副组长。
相关链接
“医养结合”解决老人医护难
老年患者在疾病治疗期住进医院,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到“养老院”休养——国内一些城市对“医养结合”作出积极尝试,常见的有三种:
在医院中建养老病房。在病人不是很多的一般规模医院推行“医疗养老”,可以吸引一部分病源,但需要政策及财政支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尝试办养老院。这种模式是养老院挂靠医院,经济上各自独立核算。有专业医务人员坐诊,老人看病及时方便,使得养老院更有竞争力、社区医院业务量增加。但是,受社区医院场地有限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这种模式推广起来有一定困难。
养老机构与医院比邻而建。在广州,从海珠北路到海珠中路,有10多家医院,围绕这些医院,周边有10家养老机构共6000多个床位,入住率超过九成。但大医院不是为老年人专设的,非急症类疾病仍需老年人长时间排队等待,看病难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