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今日热点 >> 查看内容

得了帕金森内外科专家联手诊治

2014-04-10 09:26:05厦门日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681

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马琪林教授率领研究团队围绕帕金森氏病展开多项科研。


   门诊时间
   每个月第一个周二的上午9点至12点在第一医院门诊二楼开诊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氏病日。得了帕金森氏病,该看内科还是外科?该吃药还是该手术?这是许多患者和家属的困惑。现在,您再也不必为此烦恼了!厦门市脑科中心、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成立帕金森氏病联合专病门诊,以后,帕金森氏病患者在第一医院就诊,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专家将在同一个诊室共同为患者看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量身制定诊疗方案。这样一来,患者不用在各科室之间辗转奔波,就能得到最全面、最权威的诊治。
   帕金森氏病联合专病门诊将于每个月第一个周二的上午9点至12点开诊,地点在第一医院门诊二楼。联合门诊专家阵容强大,厦门市脑科中心主任、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童绥君教授和厦门市脑科中心副主任、第一医院副院长王占祥教授担任专家指导,神经内科马琪林主任和神经外科刘希尧副主任医师共同坐诊,率领手下医疗团队为患者诊治。


   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


   帕金森氏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到2‰。目前全球约有500万帕金森氏病患者,其中我国患者已经超过17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未来我国的帕金森氏病患者将会越来越多,如何控制帕金森氏病成为当前医学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帕金森氏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发病时很多患者不知道,容易漏诊、误诊。有的人发觉肩膀酸痛、僵硬、没力气,以为患了肩周炎,在骨科治疗;有的人腿脚活动变得不太灵活,不懂得到神经科就诊,在其他科室又查不出问题,绕了一大圈,直到病程进一步发展,出现肢体动不了等明显症状时,才知道去神经科就诊。
   帕金森氏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步致患者动作迟缓、僵直、姿势障碍和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活动能力,最终使人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相当大。
   此次,第一医院在厦门市脑科中心主任、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童绥君教授和厦门市脑科中心副主任、第一医院副院长王占祥教授的大力推动下成立帕金森氏病联合专病门诊,正是为了给广大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让大家能够尽早认识、发现和治疗帕金森氏病。

   内外科联手,提供“一条龙”服务

 


   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在全省最早独立开展DBS手术治疗帕金森氏病。


   分工协作
   神经内科擅长诊断;

   神经外科擅长手术治疗
   联合门诊成立后,能为患者带来哪些好处?
   马琪林主任介绍,帕金森氏病的诊治存在诸多误区。有的患者不知道及时到神经科就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尤其在偏远地区,不少患者得帕金森氏病多年,没有得到诊断,总认为人衰老了自然就行动迟缓。有的患者一出现手抖、反应迟钝、肢体僵硬,马上就认为自己患了帕金森氏病,其实不然,很多其他原因也可以引起这些症状,如焦虑、神经生理性震颤、甲亢等都可能导致手抖。还有一部分人,临床表现很像帕金森氏病,但实际上是帕金森综合征,两者治疗方法不同,内外科联合诊治,有利于疾病的排查、鉴别,以便更准确科学地制订治疗方案。
   刘希尧主任表示,帕金森氏病是一种慢慢衰退、病情逐渐加重的疾病,前期可以通过药物干预,改善生活质量,当病情加重到一定程度,可以接受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结合小剂量药物,改善患者病情,让患者活得更自在、更幸福,减轻家庭负担。联合门诊成立后,将全面结合内科的药物治疗和外科的手术治疗,对帕金森氏病的诊治将更明确、更全面,为患者提供“一条龙”服务。
   具体来说,神经内科擅长诊断,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是适宜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如需手术,内外科共同研判患者情况是否适合手术,术后能获得多大帮助;神经外科擅长DBS手术治疗,手术后,神经内科再次研判患者病情,提醒术后注意事项,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打造闽西南帕金森氏病诊疗中心


   “实际上我们两个科室间早已通过会诊制的方式对帕金森氏病进行联合诊治,但患者经常需要两头来回跑,不方便。此次成立联合门诊,内外科专家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坐诊,专病专看,从药物干预,新技术的判别、筛查,药物指导,预防到病理学研究,进行科研、临床一体化发展。”马琪林主任透露,“我们的目标是打造闽西南地区的帕金森氏病诊疗中心。”
   据了解,目前第一医院已诊治了四五百例帕金森氏病患者,患者数量正逐年增多。脑科中心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而且马琪林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围绕帕金森氏病展开多项科研,从病因学、病理性、分子生物研究等角度深入研究,目前已发表有关帕金森氏病的SCI论文多篇,奠定了扎实的科研基础。
   同时,该院神经外科在全省最早独立开展DBS手术治疗帕金森氏病,手术例数最多,目前已是全省唯一能成熟开展该手术的单位。许多50多岁的患者术后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重返工作岗位,70多岁高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减轻了家庭照护负担。

   【本期专家】


   马琪林:厦门市脑科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教授,上海交大医学院医学博士,厦门大学医学院与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导师,美国哈佛医学院神经疾病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现任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睡眠学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擅长帕金森氏病和老年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疑难杂症的诊治。

 

   刘希尧:副教授,外科学硕士,市重点引进人才。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0年。开展了厦门首例立体定向DBS手术治疗帕金森氏病。擅长神经外科各类疾病,尤其是帕金森氏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癫痫等的微创手术治疗,复杂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规范化治疗以及其他神经外科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

   【同步新闻】


   脑袋里装起搏器
   多年震颤消失了


   陈先生出身于律师世家,年纪轻轻已在律师界崭露头角。可是,11年前,39岁的他患上帕金森氏病,从此踏上漫长而残酷的求医生涯。上个月,他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脑深部电刺激疗法,医生在他脑袋里植入脑起搏器,目前,困扰他多年的震颤、僵直等症状明显缓解,他又重返律师岗位,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
   11年前,陈先生出现右侧手臂酸痛、使不上劲等症状,他一直认为自己得了肩周炎,兜兜转转了2年才确诊为帕金森氏病,开始接受药物治疗。刚开始,药物尚能有效控制他的病情,但到了最近两三年,陈先生的病情越来越重,“开关现象”日益明显,药物起效时身体可活动,药效一过,身体便动不了,而且,药效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一般就两三个小时,药物副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陈先生原本是一位知名律师,患病后,不仅工作受到影响,生活也无法自理,需要有人陪伴照看,他感到非常痛苦。
   今年3月,陈先生慎重考虑后,特地从福州来到厦门,在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脑深部电刺激疗法。术后,陈先生恢复良好,症状改善明显。
   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刘希尧副主任医师介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是近年来帕金森氏病治疗领域最大的突破。它通过植入体内的脑起搏器,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了引起帕金森氏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帕金森氏病的症状,使病人恢复原有活动能力。
   最新的国际研究资料表明,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不仅能有效地控制帕金森氏病患者的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减少抗帕金森药物的剂量,同时消除药物治疗引起的副作用。通过临床和相关资料表明,脑起搏器可解决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剂末运动不能现象、开关现象、异动症以及药物治疗无效的典型帕金森氏病所引起的颤抖等问题。
   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与其他外科手术方法相比,最大特点是对神经核团不是进行破坏,而是调节其功能,使异常的神经冲动不再发送到肢体,从而在根本上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治疗。这种方法更可起到减缓帕金森氏病的病情进展以及增加脑内多巴胺的分泌的作用,且可以长期有效地控制症状。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已经接受脑深部电刺激疗法。
   从2008年至今,第一医院已为30多位帕金森氏病患者实施了脑深部电刺激疗法,技术成熟。患者年龄横跨40岁至75岁,其中又以50岁至65岁的手术患者居多,90%以上的患者术后效果良好,症状明显改善。


   【链接】


   帕金森氏病
   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近年来帕金森氏病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门诊经常能见到四五十岁的中年帕金森氏病患者,这些患者往往生活压力比较大,自我要求也高,患病后比老年患者更加痛苦。
   帕金森氏病的发病原因尚无定论,因此也没有明确的预防方法,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因素及长期精神压力,都可能是致病因素。该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永不停息的震颤”、“慢性癌症”,但实际上它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一般不影响寿命。随着治疗方法和水平的不断创新和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能维持高水平的运动机能和生活质量。但是,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也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出现各种并发症。
   帕金森氏病一旦发病,其症状将会伴随患者一生,因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需要辅助康复或心理治疗。第一医院成立帕金森氏病联合专病门诊后,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邀请营养科、康复科等科室专家前来会诊,帮助患者更好地改善症状、促进康复。同时加强患者管理,实行患者入册登记制度,设立病例登记表(CRF),提供定期随访复诊和神经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估等服务,并定期举办健康教育和患者交流会,给患者更多关爱和帮助,筑起他们生活的希望。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87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