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一岁半小土豆“打”字喊得响亮 专家:攻击性行为需引导

2014-03-11 09:42:55厦门晚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813

 

资料图片

   【案例】


   “咱们离小土豆远点,他要打人!”


   才一岁四个月的小土豆,“爸爸”“妈妈”都没叫顺溜,“打”字却叫得响亮又清晰,并且彻底“贯彻”到行动上,凡是不合他意,一个字:“打”!奶奶要给他穿衣服,他不干了,努力挣扎,扬手就打;妈妈要给他洗脸,他带着哭腔也要喊打;到小区玩,见到别的小朋友手上的玩具,抢不来也开打……有一次到二姨家,跟3岁的哥哥抢玩具,抢不过,抓着人家的头发就扯,被哥哥扬手给了一巴掌:这是我家,你还敢欺负我?
   “打”字不离口的小土豆,有次在小区玩滑滑梯,一位老奶奶也带着小孙子来。见着土豆,老奶奶赶忙对她孙子说:咱们离小土豆远点,他要打人!这话让土豆妈妈难受又尴尬。
   是什么让小土豆就这么具有攻击性呢?土豆奶奶说,因为小土豆长得可爱,小区的阿姨们老爱逗他,每次都把他激怒了,大人哈哈一笑过去了,是不是这给他留下了不好的影响?

   【成因】


   一岁半的孩子,达到攻击性顶点


   厦门市社科联专家库成员、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王慧敏说,一岁半左右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很正常,爸爸妈妈不必过于担心。但是,如果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做正确引导,孩子很可能会养成打人的坏习惯。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精神病学与儿科学教授理查德·坦布雷强调,青少年性格中的攻击性,大部分形成于摇篮时代,而且来自父母及周边亲近的人。揪猫尾巴、用小石块打同伴,都是纯乎天然的行为。一岁半时,孩子会达到攻击性的顶点,咬、抓、扔东西、打人,会一直持续到5岁。之后,孩子才会逐渐形成用非暴力方式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他指出:“孩子的攻击性不是后天学的,反而控制暴力倾向的能力才是后天学会的,但仍有4%的孩子没能学到这种自控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母亲在妊娠期间的不健康行为,如偏食、过度紧张和吸烟等,也会给宝宝造成遗传特征的损害,致使宝宝遗传更多的惰性基因,学习语言变得困难,进而出现情绪沮丧,最终以暴力攻击的形式发作出来。

   【分析】


   攻击性行为背后原因复杂


   哪些情况会导致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家长该怎样做? 王慧敏进一步作出分析。
   ■语言表达贫乏
   对一岁半的孩子来说,表达感受是件很困难的事,所以他选择咬人、打人来发泄不满情绪。因此,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达,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时,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地告诉他:“别着急,妈妈会帮助你的。”这样,他就不会把怒火发泄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出于自卫本能
   有时孩子打人是出于自卫,或者其他合理原因。这是一种本能。
   ■口腔发育不适
   一岁半左右的宝宝,牙齿、口腔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育,很喜欢把东西放到嘴里咬,这样可以帮他缓解发育带来的不适。另外,宝宝学习说话时,也很喜欢把能抓到的东西放到口中,当然也包括其他小朋友的胳膊或手。这仅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种方式。
   ■尝试各种后果
   很多爸爸妈妈都很想知道,为什么孩子拿到玩具还不能安静呢?答案很简单,宝宝玩耍时,除了知道玩具带给他乐趣外,还意外地发现他的行为可以带来不同的后果:“如果我打了其他小朋友,就一定会有事发生”。所以他总是不断尝试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事物。
   ■感觉空间被挤
   一岁半的宝宝,不能准确把握空间关系,所以经常会发现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挤到一个小空间里。出于条件反射,他会不自觉地推开挡在他前面的孩子,或者采取武力进攻的方式。
   ■失败情绪干扰
   一岁半的孩子正在学习各项技能,遭遇失败时心情会变坏,打人的行为就很容易出现。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82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