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一条生命 帮助的是好几个家庭
用血者家属余文成带着亲友20多本献血证参加座谈会。
献血者林国平有15年献血经历,曾参加18个马拉松比赛,身体很健壮。
蔡丽容,2年前是一名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座谈会现场唯一的受血者,她在治疗期间需要的血量大得无法想象。作为一名受益者,她满含泪花,对现场每位无偿献血者鞠躬致谢,“谢谢你们,是你们一次次献出的爱心,救助了我们。没有你们,我们的生命就没法继续。”
献血者郑燕斌从1993年献血直到现在,已献血20年的她,希望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一直献下去。她说,以前,对献血只是有个概念,知道血液重要。直到这次座谈会,面对面的交流,听到患者和患者家属一番发自肺腑的话,才知道自己的血原来真的这么重要。以后,她要尽己所能,用自己献血的经历去感染带动更多人的共同参与,帮助更多需要输血的人。
临床医师
医院合理用血 是对献血者最大的尊重
宋秀宇说,这几年,我市用血一直控制在13.5吨左右,与医院的合理用血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医院输血科主任周志忠说,用血者合理用血,就是对献血者的最大尊重。而输血科的作用就是监督合理用血。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医师输血科主任董清松介绍,第一医院四成患者来自外地,所以,用血量就更大。而吸引外地病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市血源的充足。
第一医院血液科苏蕊医师说,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急需用血救命的时候,相比而言,厦门的患者比其他城市患者幸福,一般情况下当天就能输到血小板,最慢在第二天也能输上。很多外地的患者就是因为没法在当地及时输上血小板,万不得已才转院到厦门,等待时间太长,对血液病患者很可能是致命的。
厦大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鹿全意感叹,第一次与献血者面对面,感觉很亲切。“血液是无法替代的宝贵资源,对血液病人来说,在救治过程中能否及时输注血液非常关键。”他说,很钦佩这些无偿献血者在没有名没有利的情况下,能长期坚持献血,很令人感动。
用血者家属
座谈会结束后 要改变村民观念
患者家属苏福钦起身鞠躬感谢献血者,“今年12月,家人骨盆、肩胛骨等多处粉碎性骨折,手术中输了很多血,真的很感谢你们这些无名英雄。”他说。
据悉,当时第三医院的林建春医师是苏福钦家属的主治医生,在救治病人过程,因为怕血液不足耽误了手术,他带头为病人互助献血,亲属在医生的感染下也纷纷献血,手术得以顺利开展。
林医生说,第三医院地处城乡接合部,要鼓励农民前来献血,难度很大。他也常参与献血,就是希望用自己的现身说法鼓励患者家属参与献血。经过家属的这次输血治疗,苏福钦也很感慨,“现在农村里还对献血有误区,认为男人是劳动力,不宜献血,会伤身体。现在看到这些无偿献血楷模,个个都身体棒棒的,献血没有问题!”他说,会议结束后,他回家就要向家人和村民普及献血不会伤身的正确观念,鼓励大家献血。
带着亲友的20多本献血证参加座谈会
用血者家属余文成,是同安人,他与妹婿带着亲友的二十几本献血证来参加座谈会。妹妹骨髓纤维化十年了,造血功能差,五年前开始需要靠输血来延续生命。每个月要输两次,每次2-3个单位的红细胞。他与妹婿动员了所有亲友参与献血。现在,这些亲友已经很自觉的半年献血间隔时间一到就参与献血。
余文成告诉记者,每次通过媒体报道得知血库库存紧张时,想起妹妹这样的用血者,心里就会难受,希望能帮血站分担一些。他说,会继续倡导周围的亲友参与献血,“希望有更多的好心人参与献血,献出爱心。救助一条生命,其实帮助的是几个家庭。”
献血者
献血15年 参加了18个马拉松比赛
献血者林国平是闽北人,来厦20多年,到目前为止,献血15年,参加了18个马拉松比赛。他说,我是献血者,也是无偿献血的受益者。八十年代初,儿子出生3个月时,因重症肺炎,免疫力低下导致心衰,病危通知单收到3次,输完一袋200毫升的新鲜血浆后,儿子的症状马上开始好转。
1998年,看到媒体宣传用血紧张后,与爱人一起第一次参与献血,自此就停不下来了。每次献完后,收到感谢短信时,他就很开心,血液能救人一命。“现在,我已经57了,如果法律允许可以献到70岁,我一定会献到70岁。”他毫不犹豫地说。
他希望自己的例子能鼓励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献血一点都不影响身体,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我跑了3次全程马拉松,每隔一个月跑一次,而且每次比赛前半个月左右,还参与献成分血。”他说,有献血和没献血跑马拉松,根本没有差别,成绩与之前没献血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