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视察鼓浪屿:琴岛医疗问题再引关注
鼓浪屿整治提升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如何提升鼓浪屿医疗急救保障能力?带着这一个问题,昨日,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和少数民族宗教界别委员视察了鼓浪屿,市政协副主席高玉顺参加。
委员们先后走访视察日光岩寺、百合园托老院、天主教堂、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据了解,早在2006年,市第一医院接收了原市第二医院鼓浪屿院区和思明区鼓浪屿街道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设立市第一医院鼓浪屿分院。
委员们在视察中了解到,市第一医院接管7年多来,为鼓浪屿的旅游事业和居民健康保障做了大量工作,但连年亏损经营已经给市第一医院造成很大经济负担。由于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目前,鼓浪屿岛上的居民尤其是托老院内的老人,看病难问题相当突出。
针对这一困境,委员们建议,尽快理顺体制机制,政府要加大投入,恢复住院床位,扩充人员编制,提升鼓浪屿医疗急救保障能力,以满足岛上居民以及游客的医疗保障需求。托老院应该和医疗保障设施相配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链接
鼓浪屿医疗服务体系亟待提升
医疗现状
岛上医疗机构不堪重负
“看病难”困扰岛上居民
2005年,鼓浪屿唯一一所综合性医院——市第二医院外迁;2006年,厦门市第一医院接收了第二医院鼓浪屿院区和思明区鼓浪屿街道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设立第一医院鼓浪屿分院;2011年,由第一医院管理的鼓浪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目前,鼓浪屿院区共有鼓浪屿分院、鼓浪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爱心疗养院三个机构。自从市第二医院外迁,“看病难”就成为困扰岛上居民的一大问题,近年来,鼓浪屿游客暴增,日均游客量达4.8万人,使按照1.4万人口设置的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堪重负,医疗保障体系存在严重隐患。
市政协委员蔡素卿是“老鼓浪屿人”,她告诉记者:“老鼓浪屿人都爱鼓浪屿,可是很多居民不得不离开,因为岛上医疗保障无法满足居民日常就医需求,如果居民在岛上突发疾病,得到厦门本岛才能救治。”
“鼓浪屿的老人多,可是看病太难了!”鼓浪屿百合园托老院负责人刘彬彬说,“有一次,托老院一位老人摔倒,耳朵需要缝合,可是在鼓浪屿没法处理,我只好推着受伤的老人在寒风中等船进岛治疗。”
建言 献策
增设病床扩编人员
兼顾居民游客医疗服务
“一提医疗服务体系,就有人想到是为岛上居民服务。其实,医疗服务体系水平提升,也应当关注对游客的健康保障,只有医疗服务体系水平提升了,才能保证鼓浪屿的旅游品质。”市政协委员王军表示,国内外很多著名旅游景点都拥有完善的医疗、教育等公共配套资源,不仅能保障本地居民的权益,也使游客的权益得到保障。
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鼓浪屿分院长期处于负增长状态,人才流失也很严重,目前鼓浪屿院区有医生15名、护士14名,部分科室人员长期进行2人轮换倒班。这位负责人建议,鼓浪屿兼具景区和社区等功能,岛上的医疗体系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财政扶持,坚持公益性质的医疗服务。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定位为全额拨款全民事业单位,建议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人员扩编,目前鼓浪屿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可设置床位数53张,根据鼓浪屿以前的住院情况建议增设35张病床;人员扩编后,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可以包括院前急救、专科门诊、综合住院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等功能。
完善提升
培养“多面手”医生
配置较好的医疗设备
记者了解到,鼓浪屿医疗服务体系将有望得到完善和提升。今年11月,副市长黄强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鼓浪屿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会议指出,鼓浪屿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符合市委、市政府整治鼓浪屿,创造更好的居住和旅游环境的要求,并对岛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医院的科室设置将从专业角度考虑,原则上满足最基本的医疗需求,构建与岛内120密切联系的通道,确保应急救治的需要。其次是医院的定位要清晰,既是厦大附属第一医院鼓浪屿分院,也是鼓浪屿急救站和鼓浪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将涵盖院前急救、基本医疗服务、综合病区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第三,医院应采用最集约高效的方式进行人员和设备的配置。
第一医院副院长林链凤表示,第一医院将全力支持鼓浪屿分院的发展和社区医疗保障的提升,并对鼓浪屿的医护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尤其是全科培训,让岛上的医生成为多面手。此外,鼓浪屿社区医疗机构如果能配置较好的医疗设备,也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