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神经外科专家聚厦“讨伐”脑科疑难杂症
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团队为不少患者解除疑难杂症。
12月7日,第四届全国功能神经外科学术大会在厦门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办,福建省神经外科学会、厦门市神经外科学会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针对帕金森氏病、三叉神经痛等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疑难杂症的新进展和新方法进行深入研讨。
1
以微创手术
解决神经
系统顽疾
第四届功能神经外科年会执行主席、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王占祥教授介绍,功能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以微创手术解决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尤其是难治性、退行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氏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老年性痴呆、老年性手抖、精神障碍等。手术针对特定的神经根、神经通路或神经元群,旨在有意识地改变其病理过程,重建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立体定向技术和功能神经外科发展的日新月异,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日俱增,尤其是功能影像学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更加拓宽了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以及应用领域,促进了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
功能神经外科已成为神经外科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新的治疗方法、新的手术适应症、新的技术不断涌现,知识不断更新。王占祥说,功能神经外科已经成为未来神经外科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2
脑袋里放个起搏器
治疗帕金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帕金森氏病患者不断增多,治疗帕金森氏病的新方法——脑起搏器植入手术(简称DBS),成为本次大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医师协会功能性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国栋教授介绍,以往治疗帕金森氏病采取的是毁损手术,手术不可逆,容易出现并发症;DBS手术是把微电极放入脑部,通过电刺激来控制症状,原理类似心脏起搏器,微电极可以取出,即该手术可逆,而且电刺激参数可调可控。在美国,DBS是帕金森氏病手术的首选方法。我国自1998年开展首例DBS手术以来,至今已开展5500多例,技术越来越成熟,手术越来越规范。DBS手术最初只能做一侧,现在能做双侧,也就是在脑部两侧同时放入微电极。脑起搏器的电池一般5年—10年需更换,现在可充电的脑起搏器也已问世。另外,高国栋教授带领的团队正在从事DBS戒毒手术的研究,目前的研究表明有效率达80%以上。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谭国伟博士介绍,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于2008年1月率先成立了福建省脑起搏器植入治疗中心,是国内率先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氏病的医院之一,从2008年1月开展DBS手术后,目前已完成30余例,术后病人临床症状得到了很好的缓解,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谭国伟说,帕金森氏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中国约有170万患者,其中5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0人就有1人患该病,但是患者就诊率非常低,人们普遍缺乏帕金森氏病的防治知识。帕金森氏病历来被视为老年人的不治之症,对其发病原因目前医学界尚不完全确定,早期可通过药物控制,5年后药效逐渐减弱、药物副作用日益明显,此时一般主张通过手术治疗来控制症状。他提醒,如果老年人出现运动缓慢和运动不能、肢体僵硬强直和身体前倾姿势异常、震颤等帕金森氏病早期表现,应及早找专科医生诊断。
3
微血管减压术
巧治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医学界公认的神经系统中最痛苦、最顽固、治疗最困难的一种疾病,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号称“不死的癌症”。记者从本次大会获悉,三叉神经痛并非不治之症,微血管减压术就能有效治疗顽固的三叉神经痛,不过对医生的技术和设备条件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容易发生手术并发症。
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刘希尧副主任医师介绍,人的面部有十多根神经、血管,有相当一部分三叉神经痛是血管压迫神经引起的。微血管减压术,就是在患者耳后开一个小切口,伸入手术器械,在显微镜下,细细分离血管和神经,解除压迫。“血管就像下水管道,神经好比电路管道,这些管道交织在一起,解剖结构很复杂,手术操作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容易出现面瘫等并发症。”刘希尧告诉记者,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从2006年开展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至今已完成300多例,尚无一例因手术而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而且,随着手术方法不断优化,现在手术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
近年来,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不断拓展微血管减压术的病种范围,不仅将其用于消除或减轻三叉神经痛,还用于治疗面肌痉挛、眩晕、高血压等。以面肌痉挛为例,目前已开展200多例,取得良好效果。上周,刘希尧就为一位饱受三叉神经痛折磨一度想放弃生命的患者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成功分离压迫三叉神经的脑干血管。术后,患者三叉神经痛再没发作,顽固的高血压也控制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