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疾控中心:守护健康 铸就疾控新梦想
开展化学泄漏应急演练。
厦门疾控中心首创健康预报台,将专业的监测数据转化成老百姓有迫切需求的健康预报信息。
市疾控中心援藏干部深入藏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厦漳泉同城化卫生应急演练。
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开展食品检测。
市疾控中心办公大楼。
【引 言】
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始于1949年,中长铁路设立中国首个卫生防疫站,标志着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正式建立。曾有一首打油诗深入人心:有女莫嫁防疫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捧回一堆破衣裳。短短四句话,刻画出当时防疫人员收入少、工作累、社会地位低下的窘迫形象。挨不住艰苦的人纷纷转行,留下的同志组成一支“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的防疫队伍。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大肚能容天下事,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大气。经费不足,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面对种种困境,这支坚韧的队伍紧咬“累得、饿得、说得、忍得”的“四得”精神,舍小家为大家,扛起了新中国的卫生防疫工作。
2003年,SARS疫情,危机四伏。
2004年,人禽流感,让人闻鸡色变。
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防疫刻不容缓。
2009年,甲流爆发,将疫情拒之门外是当务之急。
此外,严重威胁幼儿健康的手足口病数度来袭,以及2011年日本核辐射事件给民众造成巨大的恐慌……
细细数来,自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经历的磨难着实不少,曾经的“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 的防疫队伍,已不能应对日益严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迫切需要一支装备精良、快速响应的应急队伍作为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核心力量。
2003年7月,伴随着全国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潮和全面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美丽的鹭岛应运而生!在市委、市政府的热情关怀和鼎力支持下,在市卫生局直接领导和社会各部门紧密协作下,通过中心全体职工的艰苦努力,厦门疾控中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艰辛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改革之年、落实之年、规范之年和奋进之年。在SARS、人禽流感和甲流等重大传染病流行和地震、各种极端气候等自然灾害威胁的情况下,厦门疾控人随时随地即刻出击。在行动中磨炼自己,在磨炼中提升队伍,时刻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准则要求自己。就是这样一支队伍,默默守护着厦门人民健康,肩负着促海西发展、保一方平安的神圣使命,当新世纪的脚步刚刚迈过第一个十年的时候,岁月为年轻的厦门疾控中心记录下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稳步发展、亮点频频的奋斗历程。
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
十年来,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一流疾控中心”目标,凝心聚力、创新发展,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规范、高效、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
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市疾控中心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千方百计为六个区疾控改善装备、提升能力献计出力,充分发挥在全市疾控系统的业务技术指导中心作用,促进全市疾控事业整体发展。目前一个以市疾控为龙头、以各区疾控为骨干、医疗救治为支撑的较为严密完整、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已经形成,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年来,市疾控中心以争创省级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文明服务示范窗口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大力加强疾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形成了“诚信、团结、敬业、奉献”的核心价值理念。
十年来,先后取得了“全国卫生防疫防病先进集体”、“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全国疾控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控烟先进单位”、“福建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厦门市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状”、“厦门市市级文明单位”等40多项集体荣誉,中心职工获得各级各类表彰300多人次。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和赞许,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健康稳定与和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才队伍
更加优化
十年来,市疾控中心以全面提升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加强自身的发展为目标,逐步培养建立起了一支团结、务实、创新,能征善战敢打敢拼的以现代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为指导思想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
大力实施“科教兴中心,人才强中心”战略,狠抓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实施内部专家帮带,建立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完善了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基本建成四大人才体系:一是现场流行病学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人才体系;二是重点疾病实验室检测人才体系;三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人才体系;四是疾病控制应用研究人才体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为该中心重点专科、学科、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心的卫生监测检验、传染病预防控制、应急与信息化管理及健康教育服务始终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目前已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实验室资质认定、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PulseNet China网络实验室认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机构等多项权威资质。
检验科研能力
持续提升
这十年,市疾控中心坚持以实验室认可认证为载体,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中心仪器设备价值从2003年的3000多万元增加到目前的7600多万元,包括三重串联四级杆质谱仪、LC-MS 、GC-MS、ICP-MS、核酸测序仪等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检验检测设备,为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十年间,市疾控中心以科研创新为引领,先后与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开展全面合作与交流;以第一完成和参与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省市资助科研项目72项,共获得厦门市科技进步奖8项;共发表SCI等学术论文314篇;卫生检验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被确立为厦门市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全国率先推行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新模式,耐多药结核病防治工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突变数据库”;在全省率先实现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覆盖率100%;率先启动传染病时空自动预警;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应急示范区和国家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建设;在全省实现了艾滋病防治工作 “四个第一”,男同干预项目率先取得突破;在全省率先成为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教学基地;目前已成为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集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学实习基地。
应急处置
成绩斐然
经历2003年“非典”洗礼,市疾控中心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强化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相继通过健全机构与应急队伍,明确工作职责与任务,启用疫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建立完备的疫情报告管理体系,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应急值班制、巡卡制、疫情信息查询制,信息发布制,疫情月例会,巩固应急运作模式,加强应急常态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疫情报告、管理和处置水平。做到了应急处理预案全、监测网络覆盖广、应急培训演练勤、应急物质储备齐、应急事件处理快。
2003年成功抗击SARS,2005年高效堵截霍乱疫情,2008年高效处置手足口病,2009年有效遏制甲型H1N1流感流行,2013年成功阻击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传入……十年的数据显示,厦门疾控中心取得了历次应对重大疫情的战役胜利,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达66起。迅速查明“Echo30”肠道病毒引起的输入性脑膜炎暴发疫情、成功侦破鼠药“大隆”致村民不明原因出血性事件、迅速查明诺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效避免了疫情暴发,成功处置了一系列社会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依托被称为疾控战线“黄埔军校”的“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厦门基地的建设,经过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战的洗礼,开展厦、漳、泉联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战演练和“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区”建设,厦门疾控中心的救灾应急等防控能力稳步提高。在2005年同安暴风雨泄洪灾害防病、2008年四川抗震救灾、2010年三明防洪救灾等紧急时刻,中心组织的防疫应急队在省内外救灾防病一线表现出色,充分展现了厦门疾控人的风采,为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作出了突出贡献。
传染病防治
效果显著
2003年——2013年,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总体控制在全国平均发病率水平下,非典防治实现了零纪录,有效防止了动物禽流感向人传播,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的防治工作稳步推进。
为在“防”上下功夫,市疾控中心加强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积极主动地开展流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伤寒、痢疾、流脑、乙脑等重点疾病监测,提高疫情分析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提高乙肝、麻疹、百白破等“五苗七病”的免疫接种率,开展流感等新疫苗的推广和应用。以多种方式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疾病防治观。一张张精心编织的防御大网正严密地撒向全市,阻挡着疾病对人们的侵袭,为市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市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了44.2%,居民死亡率下降了65.98‰,期望寿命提高到79.19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甲肝、乙肝等儿童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碘缺乏病、地氟病等地方病持续巩固在国家规定的消除标准内,已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丝虫病。
免疫规划
取得新突破
市疾控中心从成立至今,我市免疫规划工作在全省始终处于领先水平,全市39家接种门诊100%达到国家规范化门诊标准。2003年,率先在全省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2008年,实现与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对接,2012年,全省首家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在我市海沧区正式落户。我市已连续13年维持无脊灰状态、麻疹发病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儿童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均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
由于有力开展儿童预防接种,据推算,十年来,全市共减少麻疹、白喉、脊髓灰质炎、流脑和乙脑等发病约60万人,减少死亡3100余人,直接减少住院治疗费用约26.8亿元。
健康教育
蓬勃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大背景下,服务意识正是其核心价值观组成。经过几年的努力,疾控中心改变服务模式,注重服务的实效性,强化自身的品牌特色,开展各类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例如在社区分发控盐勺,编制以预防肿瘤为主题的“肿瘤宣传周专刊”, 及时跟进“核辐射”、“塑化剂”事件相关的食品监测项目,积极推行控烟日活动等。这一系列活动的目的都归于一处,即将民众“有病治病,大病大治,小病小治”的陈旧观念,改造成“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新理念。中心内部则开展对“预防为主”方针的研究学习。我们不再等着疫情找上门,而是面对疫情主动出击,力争将大病治于未病。同一张铮铮铁嘴,从“劝人治病”转为“劝人防病”,真正做到质的飞跃。
十年来,市疾控中心大力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公民健康素养,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医院与无烟单位创建,组织国家级专家巡讲团、组建市级健康素养专家巡讲团,深入机关、社区、企业等场所开展健康大课堂,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十年来,累计编印下发图文宣传材料200多种400多万份,深入千家万户,使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市民健康素养水平。
慢病防治体系
初步建成
从成立伊始,市疾控中心积极探索、实施以社区为基础、以公共卫生策略为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措施,推广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管理模式。建立了全省唯一的全覆盖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报告系统、开展全国伤害及产品伤害监测试点工作、开展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创建,2012年,海沧区顺利成为我省首批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持续提高
每年的“9·8投洽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这些是厦门的名片,也是厦门的骄傲,但对疾控人来说,却是一次次甜蜜的“危机”。这类大型活动动辄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参赛参观人员多达300多万人。这时整个厦门疾控就是一支超规模的应急队伍,他们要参与到展会和赛事中,保障这些宏大的工程顺利进行。多少次他们错过饭点,随手泡碗方便面充饥;多少次困得和衣而眠,醒来后继续工作。新时代的厦门疾控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喊出“舍小家,顾大家”,“5+2,白加黑”的口号,渴望着为公共卫生事业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十年间,市疾控中心水质监测水平突飞猛进,检测项目从十余项扩展到近百项,检测能力全省领先;率先在全省开展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监测;建立完善了我市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及预警系统,及时高效处置河豚毒素、雪卡毒素等食物中毒事件;开展了大型职业化学性中毒应急演练,完成了厦门市历史上规模最大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市疾控中心在十年中坚持以环境综合治理为主,长期监测、科学指导,爱国卫生运动深入人心,多次获得省级“除四害先进城区”等称号,为全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疾控文化
打造优秀团队
在事业发展的所有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一环,而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内在活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离不开扎实的基层党建工作。
市疾控中心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努力搭建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通过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载体,推动全市疾控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加快转型,共促医改深入、共谋事业发展。十年来,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先争优、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争创群众最满意基层党组织等活动为载体,先后组织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在中心各项业务工作中,把载体的多样化与活动的实效性有机结合,引导广大党员把争创理念转化为岗位奉献的自觉行动,立足本岗为民服务,创造新的工作业绩,使创先争优融入疾控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岗位上。
十年来,市疾控中心始终坚持党建带工建、团建和妇建,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委会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工作,已经建成传染病防治科省级青年文明号、公共卫生监测科和应急处置与信息管理科2个市级青年文明号、职业病防治所市级巾帼文明岗,健康教育所和港口卫生检疫科2个市直机关巾帼文明岗。
市疾控中心不断探索疾控文化的内涵,打造和提炼疾控职业精神,把疾控人的奉献精神和疾控工作的公益性、专业性相结合,营造昂扬向上的清风正气,继承和发展疾控中心特有的文化理念。通过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职工道德行为,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奉献、勤奋、优秀的团队。
结语
传承老一辈疾控人优良品质,新时代的疾控人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行动准则,努力做 “来得快、战得动、赢得酣、学得精”的“新四得”人才。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域里,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疾控人的身影,他们始终奋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前线;在灾后防病防疫的工作中,这支疾控队伍抢时间抢进度,不顾小家顾大家日日夜夜地奋斗着;在疾病控制这片战场上,疾控人凭借满腔热血,运用所有的智慧披荆斩棘,为民众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线。
回首十年来时路,感动与坚持常在;憧憬未来斑斓图,勇气与奋进并存!
面对新的十年,立足新的起点,厦门疾控人将永远牢记责任与使命,为实现科学发展,为百姓健康梦想,为社会和谐安宁,为建设美丽厦门,做厦门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